如何理解企业转型升级
加大调整力度,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一是发展和培育一批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虚拟经营。二是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商贸、金融、物流、会展四大中心建设,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以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形成工贸互动的良好局面。以“万元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管理体系、产业体系、投入机制五大创新。三是扶持壮大一批骨干企业。鼓励企业走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相结合的道路,优先支持吉利、吉奥、巨科等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专精新”的“小巨人”企业,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首先是技术创新。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改造,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政府为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适时考虑在区域内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二是供应链创新。在当前高成本的情况下,应继续发挥路桥行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合作配套体系的优势,在配套合作过程中特别重视和加强产业供应链的管理,积极寻求供应链的改革与重构,降低运营成本。第三是营销创新。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新型销售渠道,通过网上订购、就近配送、就近安装等方式,努力缩短销售渠道,降低营销费用,增强竞争力。
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善待企业”的意识,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实实在在为企业办事。在认证、政策申请和资源分配方面,将优先考虑转型试点企业。职能管理部门要优先考虑试点单位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并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同时,优先考虑上级部门有专项资金援助的试点行业和试点单位。继续开展“两年”活动,建立面向各类中小企业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技术开发风险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新产品开发风险高的问题。
破解难题努力强化企业要素保障
在土地方面。除了积极争取指标,合理安排用地指标外,还要增加潜力,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力推进土地租赁制度,鼓励企业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土地使用权,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租赁一定年限,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倡导“零土地技改”,加强荒地、荒滩等闲置土地的清理,盘活现有土地。加快沿海滩涂围垦,让企业尽快向沿海产业带转移。资金方面。银行仍需加大对企业的投入,通过组织存款、拆借资金等方式,使贷款资金空间更大、调节余地丰富,保证信贷资金来源充足。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积极推进银企合作,规范发展担保公司,创新金融服务,增加企业贷款。积极探索民间资本投资方式,鼓励拓展投资领域,提高社会担保公司担保中小企业奖励额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潜力大的行业。在电力方面。加快电力项目建设,推进城乡电网改造,提升输配电能力。加强电力管理和科学调度,大力倡导节约用电,提高全民节电意识。
抓* * *管理,做好企业减负工作。
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重要举措,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和紧迫任务。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家相关减免税政策,制定优惠政策,放水(续)养鱼,根据自身财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节约集约用地。坚决实施省市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缓、停”工程,抓紧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监管,制止各种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坚决查处“吃、拿、卡、要”等行为。继续开展“送温暖、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结合互补,努力提高企业应对能力。
在政府支持和企业自愿参与下,建立健全各类行业协会,强化行业协会的协调和自律功能,努力形成政府、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局面。通过企业间的联盟,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引导重点突破行业和领域的发展。对于有产业优势的企业,要兼并联合,组建集团,实现其产业优势的快速扩张。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或组建以名优产品为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联合产权为纽带的跨行业、跨地区企业集团,依托集团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转型商业模式再造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局限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全球金融危机孕育了一个彻底洗牌的时代。中国企业的“低成本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中国企业的竞争必然进入“商业模式”和“资本”的层面,“商业模式和资本”将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