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是如何管理钱庄的?

清廷对金融机构的管理仅限于北京的一个角落。因此,上海钱庄的设立不需要向衙门申请登记。只需要把资金数额和经营范围公开,店主和掌柜签字,请业内人士担保,经钱业办会议同意,即可开业。当时的银行规模都比较小,主要业务是货币兑换。

一些手握巨款的富绅,看到银行的利息又稳又厚,竞相投资。私人银行的业务也随着商业的繁荣而扩大。除了交换货币,还增加了存款、贷款,发展了银行券。当时,石楠和北市有许多钱庄,尤其是在石楠。

为了解决国内商贾银币的换算和国外商贾银币的估价问题,上海钱庄曾经采用了一种叫做“归元”的虚拟记账单位。这项发明极大地方便了世界各地商人的商业记账。上海的银行种类非常复杂。一般来说,有三类:汇款村、挑打村、零兑换村。

汇华庄是上海钱业最有实力的银行——钱业会的会员,资本更多,业务范围更广。发行的钞票非常可信,而且广为流通。此类银行加入汇付公会,所有票据均可在汇付公会以公票据冲抵汇出。所谓上海钱庄,一般是指汇款村。

其业务类似于汇款和转账银行但资本较少的银行没有资格参加汇款和转账协会,该协会被称为挑选和运作银行。取放村应付票据的收款和结算需要委托给汇款村。零售银行又称零售银行,主要经营零星汇兑,是各类银行中规模最小的。由于投资人和管理人的出身不同,上海钱庄形成了区域帮派。上海有九个帮派,绍兴帮、宁波帮、苏州帮、松江帮、浙江南浔帮、镇扬帮。其中,宁波帮和绍兴帮最为强大,简称宁绍帮。

据浙绍CCBA永熙堂正殿碑记记载,乾隆初年,沪上的钱业、炭业、豆业商人联合组建了浙绍CCBA,是一家规模较大的银行。浙江少公办主任多为钱庄老板或著名的货币经理,是货币界无所不能的领军人物。这反映了绍兴商在上海的强大实力。

除了货币兑换的基本业务外,宁绍邦银行业还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国内贸易中心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汇票制度,将国外金融资本和中国贸易市场整合为灵活有效的内外贸兑换平台。

在五口通商之初,外国公司进入上海从中国购买当地产品,并出售外国工业产品。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缺乏对中国供应商和买家的商业信任。购买中国货怕付款后收不到货,卖外国货怕交货后收不到钱。

宁绍钱庄抓住这一巨大商机,创造了“庄票”,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迅速扩大。

宁绍邦发明的庄票,是中国商人向银行申请“以贸易为主”后,在5至20天内兑现的汇票。购买外国商品时,他们会用庄票付款。

外企一般不信任华商,但银行还是挺认可的,尤其是有实力的。原因在于洋行普遍采用的买办制度。

买办不仅非常熟悉当地银行的实力,而且一旦发生意外,还必须承担责任。如果华商不能支付到期货款,钱庄负责向洋行垫付,然后钱庄去找华商算账,或者钱庄直接付给洋行,再向华商收钱。

这样,洋行的货卖得好,银行发行的庄票收取利息,就扩大了银行的利润,增加了新业务。华商获得了短期融资,扩大了业务量。

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金融创新。而且这些券的持有者可以在很多银行或者外资银行获得折扣,随时获得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