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日本的中国企业有哪些?

日本的新联系人之一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往往使中日关系表现出复杂而强烈的情绪。复杂的世界需要一面棱镜。中国是新兴市场最耀眼的明星,日本是发达国家的领头羊。2007年是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之一,对促进中日两国的民生福祉责无旁贷。

2007年初,本版刊登了《中日交流2007》系列报道。4月,本报资深记者赵怡宁赴日本采写《日本100人访谈录》,连续发表,从现实的角度描述了一个“转型中的日本”(中信出版社)。6月,本报特约记者张凤安再次赴日,以新自由主义的视角观察日本,解剖中日经济关系和商机。

记者连续7天走访日本国土交通省、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产业经济研究所、大公司等核心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转战大阪、东京等地,深度挖掘日本对外开放战略、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区域竞争与合作、大交通体系、文化输出等微观领域,试图勾勒出日本新自由主义的身影。

在一年的时间里,本报记者两次前往日本,试图呈现更真实的日本,更真实的中日关系,更多彩的中日关系。如果是,编者要小心了,希望中日两国民生福祉兴旺。

本版将刊登本报记者张凤安撰写的《2007年中日交流》,这一期是开篇。

日本在联合国潜在内向投资指数中排名14,投资潜力巨大。但是,日本在内向直接投资余额占/GDP的比例上已经远远落后于131个国家。这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困境。

在复杂的世界中,日本人正在试图解决这一悖论,开放投资的努力已经开始,这使中国企业受益匪浅。2006年,无锡尚德收购日本太阳能电池制造商“MSK”,成为日本产学研乃至官员眼中的经典案例。

贸易立国,限制对日直接投资,是战后日本维持了近60年的开放经济战略。现在,它不得不为这个开放的极限付出更多的代价和努力来吸引投资。

"我们将热情接受65,438+0日元以上的投资."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总部,日本直接投资局长前川对本报记者说。

在中国很多领域已经进入招商选资阶段的时候,日本开始放下姿态,无非是在强调自己吸引外资的决心。

这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的政治遗产。2003年6月5438+10月,小泉在施政报告中宣布了5年内将对日投资增加1倍的计划。这是战后近60年来,日本首次明确将对日投资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此举被认为是日本为弥合开放限度而重新开放。

2006年底,日本海外投资累计余额达到5347.6亿日元,而国内直接投资仅为654.38+0.28033亿日元,是国内投资的4倍多,反映在其国际收支上,即日本资本的过度流出。

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是问题突然又被提起来了。

“在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冲击下,这样的情况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隐忧。”负责日本企业海外竞争信息调查的平井明仁告诉记者。平井作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海外调查部部长,收集全球经济信息报告,直接提交给日本经济决策当局。

两个五年目标

2006年安倍内阁上台后,进一步加快了对日投资的布局,并修改了小泉的目标,即不再提对日直接投资绝对增长的目标,而是修改为“国内直接投资余额与/GDP之比,翻一番。”实现目标的时间也从2007年推迟到了2010。

此时的日本,在内向直接投资余额占/GDP的比例上,已经远远落后于131个国家。2006年安倍内阁上台后,最近的对比显示,到2005年底,日本的这一比例仅为1.9%,美国为13%,英国为37.1%。

为了促进对日投资的顺利进行,日本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到重要的经济和行政独立法人都采取了行动。

2003年3月,在制定促进对日投资的程序时,提出了具体措施建议,如取消对国内外信息传递、改善商业环境、修改行政程序、改善就业和生活环境、改善地方和国家制度等五个方面的限制。

作为政府的努力,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和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对在日本直接投资的支持至关重要。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不仅提供对日投资的相关信息,还通过举办海外对日投资研讨会,为有意投资的企业和地方政府牵线搭桥。

位于东京市中心附近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六楼甚至为计划进入日本的外国企业提供50天的免费办公室和会议室,并为这些企业提供充足的投资信息。

对于土地稀缺的东京来说,这种做法每年吸引超过65,438+0,000家欧美企业申请居留。中国通讯设备巨头中兴通讯也在日本设立了代表处,其跳板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官方背景,直接缩短了我们投资日本的手续。”中兴通讯日本代表处负责人王瑞新告诉记者。

此外,日本政策投资银行还开展引进对日直接投资的海外活动,并接受有意对日投资的外资企业的投融资咨询。

日本地方政府和中国地方政府一样,因为涉及自身利益,所以更加积极。为了迅速传递投资信息,简化手续,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一次性办理所有手续,积极开展引进产业工作。

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挑战

日本对外国直接投资战略有自己的信心。

联合国分析了12个国家的国内直接投资与GDP增长率、高等教育入学率、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等这些对国内直接投资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个值被称为潜在国内直接投资指数,它代表了考虑到一国经济结构的预期国内直接投资。

分析结果大大提振了日本的信心。根据最新一年的调查数据,日本在2000-2002年的排名为16,这与前面提到的日本在140个国家中的外国直接投资排名为132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我们只能说日本是一个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的潜在目的地。

令人惊讶的是,从来没有人对上述差异进行过像样的调查和分析,为什么日本的内向直接投资水平一直保持在如此低的水平。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日本对吸引直接投资的态度。

直到2002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对在日本投资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给出了解释:成本高是企业被指出最多的障碍。具体来说,认为人工费和办公室租金比其他国家高。其次,很多企业指出的障碍是客户的要求太高。根据回复率,其他障碍是高税率,复杂的流通渠道,以及限制竞争的商业行为给新企业带来困难。

然而这个结果是似是而非的。因为与日本高度同质的美国,仅2006年就吸引了6543.8+075亿美元的直接投资,相当于历年对日直接投资累计余额的两倍。

日本政府智库经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Hidjiro Urata认为,很难说在美国投资的企业不会遇到高成本这样的障碍。但是外企指出的很多障碍,比如成本结构高,客户要求高,政府对外企的政策是解决不了的。

这个复杂的问题有一个简单而有力的解释:政府在做什么?

研究员Hidjiro Urata表示,外国企业指出的一些障碍政府可以解决。比如高税率、限制竞争的商业行为使新企业举步维艰、行业群体封闭导致信息获取困难、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和政府引导、优惠措施难以获得等。

“其中,限制和政府引导等障碍不仅是政府可以直接解决的,而且根据几个分析结果,它是外商投资的最大障碍。”研究员Yasujiro Urata总结道。

但是,对于长期坚持开放限度的日本来说,并不是首相一次施政报告就能轻松解决纠结多年的问题。

例如,2003年3月,在《促进对日投资程序》中,提出了在国内外信息传递、改善经营环境、修改行政程序、改善就业和生活环境、完善地方和国家制度等五个方面解除限制等具体措施的建议。

“我希望与这些建议相关的行政组织能够迅速采取行动,但似乎有许多部分不是很令人满意。”研究员Hidjiro Urata分析称,“虽然有人认为应该解除禁止和限制外国企业进入的限制性政策,但迟迟不解除限制的原因是遭到了会因解除限制而遭受损失的人的强烈反对。”

中国企业在日本。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但根据统计数据,局势一直朝着越来越令人鼓舞的趋势发展。

2002年底,日本累计FDI余额为9.4万日元,但到了4年后的2006年底,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2.8万亿日元,4年增长36%,年均增长9%。远高于日本的经济增长率。

日本消费者强大的购买力所支撑的市场、拥有尖端技术的企业和人才,以及邻近世界发展中心中国等东亚国家,都将成为日本作为投资对象国的魅力所在。

日本政府智库经济产业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报告对日本直接投资的兴起分析总结如下:(1)放宽限制扩大了外资可以涉足的领域;破产企业的增加和收购趋势;关于吸收合并(M & amp;a)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相互减持股份;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重组热潮;日元的不断升值等因素提高了市场的魅力。

在上述因素下,许多中国企业开始大胆进入日本。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日本,已从单纯的贸易机构扩展到银行、软件、机械(如2004年上海电气集团收购日本“赤北”)、网络游戏、医药、通讯、餐饮(小肥羊火锅连锁店在东京已小有名气)等。

5438年6月至2003年10月,三九集团收购日本“东亚制药厂”。2006年,无锡尚德收购了日本太阳能电池制造商“MSK”,这一收购如今已经成为日本产学研乃至官员眼中的经典案例。

日本是最早进行太阳能研究和产业化的国家,有30年的经验和投资,但成立仅6年的尚德后来居上,这对日本触动很大。在日本最重要的官办新能源开发机构NEDO的内部报告中,尚德的名字是一个频繁出现的词。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中国企业在日本投资的数量约占65,438+00%。但从投入上来说,并不过分。

“中国是我们业务支持中心的重点区域,欢迎中国企业,无论规模大小。”2007年10月26日,10,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日本投资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两位随行的同事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中兴通讯(37.65,-0.62,-1.62%)日本代表处现已雇佣5名日本员工。它看起来像一个小代表处,但它被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指定每月至少一次与代表处负责人王瑞祥沟通,看看是否需要帮助。

王瑞祥告诉记者,中兴通讯每年在日本采购的通信设备零部件高达50亿元人民币。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海外调查部部长平井诚一也对本报记者表示,为了吸引日本企业到日本投资,在新加坡懂中文的日本员工全部被转移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