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宜芝笔下的人物生活

从小勤奋好学。16岁随大哥到上海,进入英国商人太古洋行。这家银行的买办由广东人莫姓控制。郑宜芝进入这家银行后,经莫姓推荐,进入财务室做见习。他对英语一无所知。英方总经理太古认为他勤奋好学,是个人才。下班后,他被训练学习英语。郑宜芝聪明好学。他抓住这个机会,努力自学。短短几年时间,他的英语口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尤其是在英语字符的使用上,远远落后于同事,并赢得了英国总经理斯维尔的赏识。为了继续他的家族生意,他的大哥郑去了远离家乡的泰国学习银器锻造和电镀。在18岁时,郑宜芝也去了广州,在谢赫机器厂当五金机械学徒。

兄弟俩从学校回来后,集体给别人打工,不如兄弟俩一起创业。于是他们沿袭了父亲留下的“何洁”招牌,开始以家庭工厂的身份出现,生产日用五金产品。我们创业之初,正是在国内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和各种群众组织在全国兴起。何洁厂抓住这个机会,专门制造各种徽章,因为物美价廉,产品供不应求。1932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扩大,先后在广州和汕头设厂制造军需用品,包括徽章和侦察兵用品,还有防毒面具和头盔,专供广西军阀白崇禧和广东军阀陈使用。1934年,郑毅的哥哥看到香港随着工矿业、铁路业的兴起而日益繁荣,逐渐成为欧美和远东国际贸易的辐射中心,于是在香港设立了分厂。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满足战时急需,郑宜芝在其香港分公司生产了大量工程装备、军用锅、头盔、防毒面具等军用物资。当时的抗日军用电线多为铜线,但原料非常匮乏。郑宜芝在抗战后期的广西柳州设厂,采购钢镭为原料,生产电线等军用通讯器材。这样,既服务于抗战,又发展和扩大了生产。太平洋战争开始于1941。此时,何洁在港已有四家工厂,其业务也随之发展壮大。但随着香港的沦陷,郑义的哥哥没有被日寇羞辱的离开了香港,坚守民族气节,在香港的资产全部被日寇没收。他们的兄弟把何洁工厂的主业搬到内地,转战桂黔川,为抗日军队服务,生产军需物资。抗战胜利,郑宜芝和他的兄弟们很快回到香港复业。由于何洁反法西斯的明确立场和行动,他们得到了香港政府的支持。工厂恢复生产的第一笔生意是为英国军队订购1万张铁床。所需钢材由香港政府特批,由日本“需求部”低价采购,再加上汇丰银行的资金支持。虽然他们回港时只有8000元,但何洁又出现了。

成功后的郑宜芝,创业历尽艰辛,事业跌宕起伏,为人低调,不轻易出风头。他经常鼓励自己的后辈:“第一,要勤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只要你有创意,肯努力,肯努力,就一定能出人头地。”这也是对这位“工业大王”成长经历的总结。郑宜芝和他的兄弟们和睦相处。大家都很努力。他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每天早上8点多到办公楼。他不跳舞也不喝酒,只是努力工作。同时,他以敏锐的眼光和创造性的决策,在事业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使何洁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