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报告

2007年4月,我考察了福建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矿业企业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发展历程,为制度创新促进矿业发展提供了经验。

(1)基本信息

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上杭县矿业公司,成立于1986年6月。经过一系列变更,2004年5月,经公司2003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更名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金矿业)是一家从事黄金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选矿、冶炼和销售,并以黄金生产为主的大型综合性矿业集团。拥有国内最大的开采规模和最大的单个金矿,在新疆、贵州、西藏、吉林、内蒙古、青海、黑龙江、河南拥有20多个金矿。2001至2006年主要生产经营成果见表4-7。

表4-7紫金矿业主要生产经营业绩

从表4-7可以看出,紫金矿业的销售收入在7年间增长了35倍,利润总额增长了34倍。虽然这两次大幅增长都是因为矿产品价格上涨,但黄金产量增长1倍,年均增长70%是不争的事实,这在中外矿业发展中并不多见,堪称奇迹。

那么,它的奇迹是怎么来的呢?它的主要体验是什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试图做出一些回答。

(二)制度创新是公司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家公司是从一个小煤矿起家的。1985年,闽西南地质大队在上杭县紫金山发现一铜金矿床,并提交了详细的勘查报告。1993上杭县财政局投资524万元开发成立福建紫金矿业总公司。1994更名为福建闽西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但真正的企业改制是在1998之后,总* * *走了三大步:

第一步,1998,在原有限公司基础上增加员工持股,成立国家控股的闽西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二是2000年,通过进一步重组,由8个法人单位组建福建紫金矿业有限公司,吸收民营股东。

第三,2003年在香港h股上市,发行h股400,544,000股,正式成为上市公司。

2006年股权结构见表4-8。

表4-8紫金矿业股权结构

这个制度之所以被称为创新,是因为就原有制度而言,它对紫金矿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有股份之名,而且有股份之实。其突出特点是:

(1)真正摆脱了政企不分,多方干涉的局面。在依法经营的前提下,董事会才能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以创造社会财富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活跃在市场竞争领域。紫金实行股份制。虽然上杭县政府处于相对控股地位,但武仁县领导班子从未进行过直接的行政干预。同时,即使想介入,在真正独立的董事会面前也很难实现。这就是制度的作用。

(2)真正形成了精英治理。集团公司及其全资企业、控股企业的两级领导班子由既懂经济又懂技术、既懂生产又懂管理、熟悉国内外同行的精英组成。这个团队的精明在重大商业决策和用人上凸显。他们从紫金铜金矿起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控制了88家国内企业和7家国外公司。他们通过实施“国家人才战略”,吸纳了大批精英,为紫金矿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他们高瞻远瞩,提出了“三个率先”(即国内黄金行业领先、国内矿业领先、国际矿业先进的三步走战略)的发展战略,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其公司治理结构真正起到了制衡作用。特别是公司监事会形成了完整的监督体系,对公司决策层和执行层进行全面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也主动接受监督。这就保证了公司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的执行很少出错;即使出现错误,也会很快改正。

(4)其股权结构具有激发经营者积极性的机制。紫金矿业的股份中,除了国家、法人、社会公众三分天下,董事长个人持有的不到1%。这个经营者虽然各部分比例不大,但资产和利润的绝对量很大,其收入的得失远远超过其年薪,所以对经营者意义重大。正是这种重大的利益机制,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紫金矿业的整体利益融为一体。

(三)管理创新,形成高效低成本的运行机制

多年来,紫金矿业尽可能实现市场化运作,而不是“大而全,小而全”,公司形成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体系。通过科技进步,降低了精选矿石的品位,一方面增加了黄金储量,另一方面增加了矿石量。面对矿石量的大量增加,如果没有规模化经营,必然导致开发成本增加,进而导致入选矿石品位降低,削弱科技进步发挥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过管理创新获得规模效益,即把矿山基建和采矿项目全部承包出去,引入竞争机制,进行招标,优化施工单位。这一措施不仅大大节省了矿山建设和开采的资金投入,而且大大降低了开采和运输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在劳动用工方面,实行全员聘用制,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让员工由“主人”转变为“农民工”,减少公司直接管理的员工数量,摆脱很多后顾之忧。

(四)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紫金矿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用于科技,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进步针对性很强,都是在关键环节寻求突破。以紫金山铜金矿为例,创造性地研发了重选+堆浸+炭浆组合工艺,开创了在南方潮湿多雨环境下堆浸提金的模式。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金矿平均选矿品位由1995年的3克/吨降至2006年的0.679克/吨。仅这项科技成果就使该矿黄金储量从5.45吨增加到200吨,一举创造了五个全国第一:选矿规模最大;所选等级最低;单位基建投资最少;每吨矿石成本最少;经济效果最好。

他们还利用这一技术使加拿大矿业公司投资200万美元而放弃的贵州水银洞金矿起死回生。该矿床是典型的微细浸染型难处理矿床。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加热常压化学预氧化技术,研发成功,投入资金3000万元,利润2亿元。

(五)发展的前提是坚实的矿产资源基础。

矿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劳动对象(矿产资源相当于加工业的原材料)是一次性供给,已经使用多年。这一特征一方面说明了矿产资源(储量)对矿业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一旦获得矿产资源,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后续资源的需求并没有那么迫切。紫金矿业的情况并非如此。从一开始,企业就非常重视矿产资源的权益,并将其视为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提出把矿产资源越做越大,把企业越做越强,把股东和员工越做越富。在这个“大、强、富”的关系中,矿产资源是实力和财富的基础。因此,紫金矿业通过两大渠道不断增加对矿产资源的占有。一是通过内涵式扩张,即提高现有矿权的资源利用率,将中小矿改为大矿,大矿改为特大型矿,大大增加了可采资源量;二是通过外延扩张,即采用买断矿业权、收购矿山企业股份、矿山企业兼并、合作勘探开发、矿业权招标、矿业权申请登记、多个矿业权行业合作勘探等方式,增加资源量。到2006年,紫金矿业拥有179个探矿权,27个采矿权。占用的主要矿产资源如下:黄金455吨;铂钯151吨;670万吨铜;锌238万吨;54万吨镍;40万吨铅;26万吨钼;65438+万吨锡;65438+8亿吨铁矿石;3亿吨煤。

为了占有资源,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地质勘探,从面积测量到矿山检查,敢于冒探矿的风险。仅2006年,地质找矿投入1.1.8亿元,实施勘探项目1.07个,完成钻探8.7万米,坑探1.3万米。

(六)企业文化是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在经营中形成的意识形态、风格、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是一种具有企业人格的信念和行为。紫金矿业的企业文化在处理社会相关问题方面表现突出;

(1)在处理与当地居民和政府的关系上,企业坚持支持的做法,开矿造福一方,利民便民,从未因为开矿、修路、走路与当地发生冲突,所以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总是有很好的矿产开发环境。

(2)确保安全生产,坚持速度、规模、效益与安全生产相统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因此连续多年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生产记录,其中紫金山铜金矿安全生产通过省级评审,被评为A级矿山。

(7)启示和建议

通过对紫金矿业集团公司的调研,感触良多,印象深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矿业制度建设,它从政府管理矿产勘查开发的角度给我们以启示。

1.大力发展股份制矿业集团是强化矿业管理的基础。

矿山企业管理制度对我国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起着关键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矿业企业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资源观。紫金矿业的股份制,创造了矿产资源占有和利用的辉煌业绩:黄金储量从5.5吨增加到305吨;把难选难冶的废弃金矿变成可开采可盈利的矿山。而这一切都是由企业自身机制完成的,没有任何政府干预。说明了正确选择矿山企业制度对政府有效管理矿山的重要性。紫金矿业系统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1)其股权结构合理,能够形成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的机制,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干扰;

(2)其内部治理结构真正做到相互制衡,能够有效避免重大失误;

(三)规模大,实力强,能综合协调勘探、生产、科研,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4)其企业目标高瞻远瞩,用长期战略指导企业管理,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能有效避免急功近利。

2.矿山企业是矿产勘查的主体,是新矿业体制的必然要求。

无论从生产过程还是成本补偿来看,矿产勘查一直是矿业的一部分,我国固体矿产勘查开发长期分离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期,机构勘探,企业开采,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勘探和开发是有机结合的。目前趋势已经转变为地方政府初查,企业详查,与市场经济运行背道而驰,值得关注。紫金矿业的经验是,矿产勘查从找矿开始就应该由企业来进行。这些企业可以独立于矿企,通过市场把它们联系起来就够了。也就是说,矿产勘查的市场主体必须是企业,这正是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所要求的。这里所说的企业既包括勘查企业,也包括矿山企业,统称为矿山企业。但无论是勘探还是开采,他们的投入最终都要从矿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所以,矿产勘查的投入要想形成长效机制,就必须回报给企业,让企业实行良性循环。紫金矿业视矿产资源为生存发展之本,整个紫金就像一座大楼。建筑物越高,就需要越坚固的地基。正是这种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把矿产勘查还给矿山企业是万无一失的。不管是买采矿权还是自己勘探都无所谓。

3.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矿业权市场。

矿业权市场是矿业的要素市场,是整个矿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矿业市场比较发达,绝大部分矿产品由市场配置。然而,国内固体矿产矿业权市场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到位,主要是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以探矿权市场为例,一些省(自治区)规定,凡是要进入这个市场的,必须通过“招拍挂”的方式,用价款购买采矿权(勘查区块)。政府用地勘基金投资矿产勘查,但不需要先买采矿权。在这个市场上,从一开始,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就占了便宜。与社会资本投资主体相比,不需要用资本购买探矿权,形成了不正当竞争。如果这样的市场继续发展下去,不仅会挤占所有进行风险勘查的社会资金,还会影响市场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为政府资金的选择最终是政府决策,不可能完全反映市场需求。矿产资源的市场配置应从矿产调查开始。一旦普查项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必然会影响整个矿业。同时,基金从事矿产勘查,由于没有一套企业机制约束,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培育和发展公平公正的矿业权市场。在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地方政府认为地勘风险收益大于风险损失,完全可以将基金转为股权,通过企业来运作。

4.必须有政策来反映矿产资源利用的利弊。

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是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其重要性远远超过管理地质勘探。但在实际的矿政管理中,两者是颠倒的,对地质找矿是精细化管理,而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只是要求,缺乏具体的政策激励。一方面,对于那些剥削富人,抛弃穷人,造成资源损失和浪费的人,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对超出工业指标使用矿产资源的现象缺乏有效激励,甚至“鞭打快牛”。例如,目前的矿业税费是以矿产品的销售额为基础征收的。资源利用得越好,缴纳的税费就越多。紫金山铜金矿按原来国家核定储量只能缴纳5吨黄金资源税,现在却要缴纳100多吨资源税。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政府必须研究如何将资源的超限额利用与减免税联系起来,用政策刺激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5.关于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建议

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权益可以转化为对股份制矿山企业的国家股权投资。从紫金矿业取得的高额利润来看,当然是他们管理优秀的结果,但矿产品涨价带来利润也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七年时间,黄金从每克70元的150元,铜从每吨15000元涨到600元。然而,面对矿产大幅涨价带来的超额利润,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国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份额。改革现行的矿山企业股份制,将代表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资源补偿费改为股权投资,与矿山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这完全符合矿业的固有特性,即矿业在横向上不同矿区、纵向上不同发展阶段存在较大的级差收益,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权利通过股权实现,可以有效、公平、合理地维护这一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