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河,死亡谷,达尔文海?企业如何与高校联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来说,有三个阶段叫做“魔河-死亡谷-达尔文海”,分别代表从科研到产品化、从产品化到商业化、从商业化到规模化的三个阶段。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模式被认为与市场需求脱节,产学研合作不足,运行模式不够完善,导致高校科研滞后,成果和技术成熟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各环节衔接不到位。
这种现象可能源于以下三个矛盾:
当今社会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与市场对科研人员和成果的评价体系之间存在矛盾。
传统的以研发和论文为主的评价体系,更注重基础理论和科学前沿,而缺乏项目成果转化的相关指标,没有限定成果转化的责任和时限。换句话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热门的、极具前瞻性的科研成果的追求,与实际的市场需求是有很大差异的。
价值诉求的矛盾。
一些企业追求短期利润,投入项目的时间和资源往往低于高校的预期,从而缩短了产学研合作周期,缺乏一定的长期创新技术创新的合作意愿,也限制了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的融合。
科研成果转化中的节点矛盾。
有相当比例的科研项目,其成果转化的考量集中在中期甚至中后期,与常规市场的产品诞生路径有很大不同,涉及的因素也不同于市场的常规孵化。
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切入点有哪些?
高校科研转化率低的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面对要优化的部分,企业应该从哪些价值点入手,与企业达成合作?
首先,企业有一些独特的资源可以满足高校科研转化的诉求:
企业的硬件、人力、财力相对灵活;
企业能够提供相对可靠的市场需求调研结果;
企业可以提供更实际的转型建议,包括产品化、规模化生产。
基于以上独特性,企业可以从以下四点考虑合作:
人才交流:对于科研人员来说,高校和企业有明显的场景差异,在人才培养上也可以提供互补的资源和视野。
资金支持:高校科研经费来源相对单一,周转性较弱,企业资金相对灵活的优势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
设备互操作性:一些实验室设备和其他硬件资源可以互补和共享。
具体项目全周期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在一些具体项目上与高校合作,早期参与其中,尽快宣传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哪种转型模式更有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致有三种模式:
高校自办企业模式:孵化依靠高校自主力量,但往往规模较小,难以进行前瞻性的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市场调节,甚至可能导致部分成果“空置”。
大学企业合作转化模式:大学向企业转移技术,这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模式。而企业往往介入较晚,导致成果与市场需求不一致,产品化、产业化考虑不够早,产学研利益脱节。
中介参与的技术转移模式:这种模式在国外有比较成熟的运作体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科研需求问题。但这种模式在国内并不成熟,还停留在“牵线搭桥”的浅层服务,而且产权关系更复杂,信息沟通障碍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站在科研人员的立场,高校科研人员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获得更广泛的授权和推广,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是一个相对复杂和不安全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解决这个需求,所以引入第三方是比较好的选择。
所以短期内企业还是可以直接和高校对接,避免不必要的过度责任。但从长远来看,专业中介的存在感很强。一方面第三方可以合理、公平地参与价值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资源整合,从而提高合作模式的整体效率。
写在最后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当前科研领域的正常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也不是企业单方面能解决的。明确企业的独特资源,基于合理的价值诉求与高校合作,把沟通放在第一位,尽快给予专业支持。目前的转型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可以基于整体环境选择适度合理的合作模式,从而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共赢。
以上内容由《思乡脱口秀》第七期整理而成,特别感谢特别嘉宾北京乔伊神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Jason先生、爱兰(上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国峰先生、丁香园丁香通主持人王辉先生对本期《思乡脱口秀》及本文内容的贡献。
更多精彩,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进行现场观看,也欢迎您继续关注丁香园丁香通策划的思维脱口秀专题栏目。
有一个合适的思考方式,是有效的。我们是一个只聊天不上课的行业分享会。我们期待下次再见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