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价格陷阱?

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突然上涨后的警告平息了

日前,备受关注的进口铁矿石价格谈判传出了令人震惊的消息:从2005年4月1起,中国钢铁企业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71.5%,大大超出国内行业预期的30% ~ 50%。目前,中国50%的铁矿石依赖进口。宝钢代表中国钢厂达成的协议表明,中国钢铁业已经被迫接受国际矿业巨头的“天价”。

一、突然涨了71.5%的“天价”

日前,国内最大的钢铁企业上海宝钢集团网站悄然贴出一则公告:经过谈判,宝钢与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和哈默斯利达成铁矿石价格协议。与2004年相比,SFCJFOB和SSFFOB的价格分别上涨了765,438+0.5%。

这一涨幅与2005年2月22日日本最大的钢铁制造商新日铁、巴西淡水河谷和另一家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达成的一致。新日铁的这一举动让欧洲和中国的企业感到惊讶,并迅速在全球钢铁行业,尤其是亚太地区引起震动。

因为巴西的淡水河谷、哈默斯利和必和必拓控制了全球80%的铁矿石资源,他们通常在每年4月前对新财年的铁矿石年度价格进行谈判,从而形成了国际铁矿石谈判的惯例。每个国家最大的钢铁企业代表该国钢铁行业进行谈判,形成该国进口铁矿石的基准价格。根据往年经验,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确定的亚太地区价格,一般是日本谈判后确定的价格。可以说,日本的谈判定价直接影响着亚太地区的铁矿石价格。随后,三大铁矿石巨头相继与台湾省中华钢铁公司、韩国浦项钢铁公司、澳大利亚蓝色范围钢铁公司等5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企业签订了类似协议,提价幅度为71.5%。

这是继2004年日本钢厂进口铁矿石合同价格上涨18.6%之后,亚洲铁矿石价格的最大涨幅。对于全球最大的钢铁出口国中国来说,这是一个灾难性的价格,因为如果按照2004年的进口数据计算,这一价格上涨将侵蚀中国钢铁行业30%的利润。

其次,日本挖了一个“价格陷阱”

鉴于此轮国际谈判的“离谱”价格,虽然很多人认为宝钢是因为卖方市场强大才被迫达成这一远超国内钢企预期的价格协议,但也有迹象表明,中国钢企这次陷入了日本人为中国设置的“价格陷阱”。

日本钢铁生产商每年需要约6543.8+0.3亿吨铁矿石和6500万吨煤炭。2005年,日本钢铁生产商因铁矿石涨价将增加2000多亿日元的支出,因煤炭涨价将增加4500亿日元,日本钢铁工业的成本将增加6543.8+0万亿日元以上,相当于2004年该行业的利润总额。2005年日本钢铁行业最多只能吸收约6543.8+0000亿日元。如果这些费用不转嫁到钢价上,整个日本钢铁行业的利润将减少9000亿日元,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后续发展。

自2004年以来,中国已经从一个传统的钢铁进口国变成了一个钢铁净出口国。具有巨大成本优势的中国钢企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钢材出口预计将超过10万吨,对传统钢材出口大国日本造成一定冲击。与之前的纯竞争不同,这次是“价格陷阱”。日本人率先大概是因为其资源占有优势,通过提高成本打击对手,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挤压中国钢铁企业的生存空间,扰乱中国钢铁企业的正常发展,进一步巩固其在亚太地区价格谈判中的主导权。

价格上涨也给日本钢铁及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日本钢企却因为日企和中企的承受能力不同,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布下了“价格陷阱”,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美元贬值。由于日元对美元升值,日本的进口成本并没有实际价格上涨那么大,这为日企提供了很好的回旋余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的同时,美元的进一步下跌将增加中国的实际进口成本,中国企业的成本上升速度将快于日本企业。

第三,“天价”搅动中国市场

对于全球最大的钢铁出口国中国来说,这是一个灾难性的价格,无数钢厂及其下游企业将会受挫。不过,国内大部分大型钢铁企业对铁矿石价格上涨持乐观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大企业享有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因为它有产品优势,可以通过提高出厂价来转移成本。不具备产品优势的小企业越来越接近底线。

毫无疑问,钢是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钢材市场的上涨趋势将对七个下游行业的经营产生不同的影响。

1,汽车行业:对行业的冲击比较激烈。

钢材涨价对汽车行业肯定是个坏消息,小企业更难生存。2004年,为了保住利润,消化原材料涨价,原材料涨价和市场降价的危机进一步转嫁到零部件企业,尤其是以钢材为主要原材料的零部件企业。

2005年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仍然是困难的一年,尤其是那些低端的低技术含量的小型零部件制造商。这种危机也出现在小型整车厂,因为他们没有选择零部件供应商的权利,所以采购成本肯定会上升,前景堪忧。

2.家电行业:看谁更能忍。

国际铁矿石涨价后,对家电行业的影响可能是第一位的。已经进入微利时代的家电行业,对原材料涨价相当敏感,尤其是那些以低成本、低价策略扩张的企业。当然,钢价上涨对家电行业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企业会因此加强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这可能会加强行业集中度;但是,缺点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偷工减料,影响产品的实际价值。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后,企业如何消化成本增加的压力?关键时期就看谁更能忍了。

3.造船:影响比较小。

铁矿石价格上涨对造船业的影响没有预期的大。由于每个公司所需钢材的种类和比例不同,影响也不同。截至目前,国内主要船厂有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黄埔造船厂。由于造船周期长,船用钢板受铁矿石涨价的影响相对较小。一般来说,造船周期在10到12个月左右,所需原材料也是提前预定的。

4.降低成本之路。

建筑安装费用占房价的30% ~ 40%,钢材费用只占整个房价的10%左右。如果钢价涨幅能控制在20%,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毛利率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房价,降低其他成本,如缩短工期、提前还贷、降低采购成本等,来减轻钢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第四,警告中国企业

警告一:摒弃过度恐慌

2005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71.5%,已经远远超出市场正常波动范围。目前铁矿石企业利润率已经超过100%,属于严重暴利,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

总体来看,2005年矿产品的供需形势好于2004年,而中国国内市场甚至好于国际市场。2005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最多将增长15%左右,因为2004年中国进口铁矿石2100万吨,实际消费量为100多万吨。目前港口储存的进口矿石有3700多万吨,这还不包括钢铁企业冬季储存的铁精矿。因此,2005年矿石进口不会有大幅度增长,国内市场应辩证看待铁矿石资源,克服恐慌情绪。

2004年,一些企业过于担心资源,盲目高价购买大量铁矿石,导致高成本吞噬了企业的整体利润。我们应该有紧迫感,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困难和挑战。但如果过分夸大自己的担忧,就会失去自信。条件是会变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的相互转化,因此不必对资源过于恐慌。

警告二:争取国际市场话语权

目前,中国50%的铁矿石靠进口,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况且,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年产钢超过2亿吨的国家,中国在进口铁矿石上没有话语权。以新日铁为代表的日本实力雄厚的钢企,一直主导着与国际铁矿石巨头的价格谈判。中国钢铁企业长期被排除在定价讨论之外,只能根据新日铁谈判的所谓“亚太地区公开价格”签订铁矿石进口合同。随着中国钢铁企业对铁矿石需求的迅速扩大,如何在国际铁矿石贸易谈判中赢得话语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钢铁企业的命运。

目前,中国有523家铁矿石进口企业。但由于产业集中度较低,各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体系相当分散,使得整个铁矿石进口、谈判、运输处于无序被动状态。尤其是近年来,一大批钢铁企业相继建成投产,铁矿石贸易利润率大幅提升。个别钢铁原料贸易企业利用市场缺口抬高价格,助长了国内铁矿石价格的虚高,从而大大削弱了中国在矿石价格谈判中的主动权。

从铁矿石的国际供需情况来看,未来两三年供需紧张的局面将会大大缓解。所以,中国钢厂在国际矿石采购上要“淡定”,不要人为制造“紧张”。一旦市场出现缓和迹象,中国应该主动利用自己的市场份额优势,逐步取得价格谈判的主动权。

中国企业不必在国际市场上争夺高价资源,而应及时改变国际采购模式,以整体实力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砝码,同时提高采购透明度,保持供需匹配,形成利用国内国际市场的最佳利润结构。

警告三:寻求行业协同

盲目进口和恶性竞争导致的市场秩序混乱,使中国失去了铁矿石大买家的优势地位;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自律,一些企业人为炒作国内铁矿石价格,导致铁矿石价格“虚高”,给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国的铁矿石进口商应积极寻求形成合力,以增强自己在未来谈判中的地位。

2005年2月28日,来自国内120家企业的近200名代表通过了由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共同制定的《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及申请程序》(草案),向行业协调、自律、联合自强迈出了重要一步。草案规定了铁矿石进口商必须满足的条件。与会人员普遍认为,资质标准认证的实施有助于实现铁矿石进口的规模化经营,抑制恶性竞争,进而规范整个市场秩序。

警告四:发起新政自救。

宝钢与国外铁矿石供应商的价格谈判尘埃落定两天后,国家对铁矿石进口市场的新政策开始实施。2005年3月1日,备受关注的《铁矿石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通过提高铁矿石进口门槛,保证了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铁矿石需求。这意味着即使小公司负担得起成本,也很可能拿不到货源,从而面临出局的窘境。整个钢铁行业将进行重组兼并,加快结构优化步伐。这一措施将有助于缓解中国对国际铁矿石需求的过快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上涨,从而帮助中国在未来的铁矿石谈判中获得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