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火热阶段:为什么MPV看不到“转型”?
为什么MPV不适合纯电动?答案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里程焦虑。“EV纯电驱动”MPV量产车有一些选择,但所有量产车的月总销量加在一起似乎很难破“100台”。原因是我们没有完全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MPV车型需要一种便捷的方式来补充能量,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高效的长途通勤!
商用车的真正概念
MPV _多功能车,定义为多功能车,在中国指定为“商用车”。
早期的MPV以Previa和太空舱两款车为代表,以更早的品牌知名度略高的“中国子弹”为参照。这些汽车的特点是价格高。在“To-C”领域,只有少数用户注定有消费能力,真正的核心市场是“To-b”领域的公务用车。使用基本上被定义为“商务接待&;通勤”,所以早期的MPV按用途决定了一个特殊的定义——商务车。
商务通勤主要是跨市或跨省的大规模通勤,里程至少要以“100公里”为基数计算。所以这类车对续航里程的要求比较高。即使这类车辆的油耗普遍较高,但快速有效(短期)的加油仍然不影响通勤效率。所以MPV车型成为了商用车的理想选择,那么为什么新能源车不适合这种车型呢?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上述的“里程焦虑”。
英里数
NEDC-500km需要多大容量的电池组?
以高能量密度的“镍钴三元锂电池组”为参照,假设体系能量密度为160Wh/kg。一辆2吨左右整备质量的MPV,会有“20km/100km”左右的高耗电。如果这款车型想要达到主流燃油动力MPV-500 km的续航,其电池容量将达到100kwh左右。优质的镍钴三元锂基本在1.5k/1kwh左右,动力电池组成本好像也就1.50万。
燃油车的制造成本约为指导价的“40%”,电动车有额外的动力电池,成本极高。那么,在加上常规的40%税收和正常差价后,一辆能满足续航里程要求、实现高效快速充电的高标准“EV-MPV”的R&D和制造成本会是多少?-我相信自主品牌要定30万以上的指导价,合资车企一般没有这样的技术储备。结果还很难预测吗?
总结:MPV车型冲击新能源汽车领域并不难。但理想的方式是采用两个插电式混动平台,PHEV/REEV,制造成本无法纯电控制。只是现阶段掌握这一技术的车企没有主流滑动门MPV的产品规划,老牌MPV车企也没有插电式混动车的技术储备,“新能源多功能车”短期内很难有优秀的量产车选择可供参考。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