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案例:中海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

据中海物流负责营销和信息业务的总经理助理肖介绍,中海物流能够在与中远物流、中外运、招商局、物流等公司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比别人先一步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系统。

转型:实现三级管理

中海集团、中远集团、中外运被称为中国航运市场的三大巨头。在集装箱量突飞猛进的2002年,中海物流应运而生。根据中海集团的发展规划,物流业是重点和支柱产业,形成了以航运为核心,船代、货代、堆场、集卡、驳船、空运、海铁联运的大物流发展框架。

小说,调整后的中海物流采用三级管理经营模式,总部管片区,片区管港口。总部代表集团领导、管理、计划和协调中海的物流业务,加强对整个物流业务总成本的控制,建立物流供应链;在总部的领导和管理下,区域公司经营配送业务、仓储业务、车队业务、集货业务等。在各自区域,建立各自区域的销售网点,控制区域的成本;港口公司在区域公司的管理下,进行货物集疏运的具体业务操作,并负责业务数据收集。

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是不可能的。中海物流总经理毛在公司成立初期就指出,要做一流的物流企业,首先要有一流的IT。为了实施集团制定的“大物流”战略,中海物流最终选择了招商局陈迪作为软件供应商。

模式:“心跳”

虽然招商局陈迪是中国第一家将地理信息(GIS)、卫星定位(GPS)、无线通信(Wireless)和互联网技术(WEB)整合并应用于物流、运输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软件供应商。然而,像中海物流这样规模的企业,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系统在国内还没有先例。招商局上海公司总经理曾说:“现在已经不是单个物流系统看一个点,而是站在整个物流网络的高度,从供应链连接的角度来设计一个整体系统。”

经过反复论证,双方一致同意在全国范围内应用企业级集成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保持数据一致。曾表示,该系统的核心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以计划和调度为中心,使物流的各个环节能够协同工作。它需要对企业计划、指标、报告、账户等进行综合管理。,可逐层细化和监控,具有统一的企业文档、报表和账户格式,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开放结构。更关键的是,该系统应该是一个面向订单的信息系统,从接受客户委托的订单到订单管理,围绕订单制定物流计划,落实相关运力或仓储等物流资源,调度到物流作业、质量监控等环节,都应该有畅通的信息流。

曾承认,软件项目的难点在于业务的变化。中海物流业务复杂,需求众多且不断变化,信息系统也必须相应完善。他清楚地记得,项目之初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航运业务,主要关注的是把货物从这个港口拖到那个港口。真正涉及的项目物流非常少。去年战略转型后,中海物流已经剥离了航运和货代业务,专攻第三方物流。

“心跳”,曾辉军方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中海现有的商业模式。他解释说:“中海物流集团总部是一个利润中心,下面的八个区域作为成本中心,统一配置资源,全国一盘棋。现在有了第三方物流清单,发多少货到什么城市,什么仓库,完全由中海物流决定。统一调配仓储资源、运输资源和人力资源。目前中海物流完全按照这种模式运作。第三方物流强调一颗跳动的心脏,集中管理,集中调度,统一核算。客户进来不是面对你一家分店,而是面对你整个物流系统,通过一套信息系统协同工作。”

让小郭亮感到自豪的是,中国没有类似的物流企业能做到这一点。

海信:首战告捷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海之所以要做战略调整,是因为签了海信这样的项目物流大单。2002年底,海信电器举行了第一次第三方物流招标。经过一个月的招标、调研和实施方案制定,中海集团物流一举击败国内多家知名物流企业,中标海信电器电视产品全国配送物流服务项目。

小自豪地说:“我们能拿下海信近45%的份额,超过中远、中外运,关键是IT系统。目前这个系统全部是无纸化的,海信所有的客户需求都是送到当地的销售公司,再送到总部的销售中心,再到总部的物流部,再到我们的物流中心,再到我们的运营点。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全部无纸化、无缝化。从他们的系统到我们的,整个过程都很完美。我们给了海信2个小时,其实最快也就几分钟。以前从客户指令下达到我们单子打出来,都是传真操作,几个来回要半天。”

同时,招商局陈迪作为中海物流的战略合作伙伴,也不时出现在中海的客户中,为他们完成IT的“亲密接触”。不过,招商局陈迪公司不失时机地邀请中海物流参加了一些物流信息化的研讨会。因此,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许多客户选择中海物流作为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招商局陈迪作为物流系统供应商,如健力宝和椰树集团。

扩张:灵活性和刚性

海信项目的成功运作增强了国人的信心。目前,中海物流正试图借助一流的网络服务和先进的电子商务,积极发展国内外物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模式。

肖表示,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中海将逐步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订单操作、货物跟踪等个性化增值服务,并根据VIP客户的需求,与客户自有管理系统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确保信息交换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业务拓展带来越来越多的系统柔性要求,从物流层面到供应链层面,成为客户商业模式的一部分。曾说:“当然,这需要优化,包括物流运输的优化,仓储的优化,人力的优化。系统层面的信息库应该提升到决策分析层面。通过数据对比,我做什么样的商品最赚钱,我做什么样的商品才合理。单车利润率、仓储周转率等数据必须成为决策层。参考的重要依据。”

肖也认为中海目前应用的系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整个系统具有通用性,饮料企业和家电企业都可以使用。系统的平台能力很强,但需要和客户系统做桥梁。

应该说,中海物流的体系还不是一个很完整的体系。自去年开发以来,已有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系统、集装箱管理系统和GPS跟踪系统相继投入使用。肖透露,目前中海物流在IT项目上已经投入了2000多万,未来还会继续投入。近期还有集团总部管理模块、集装箱运营模块、财务和业务提升模块、自动配载系统等。不久前,中海物流新开发的GPS系统已经在国内投入运行。

首席信息官之痛

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立足长远。就中海而言,整个过程相当痛苦。如果我们的需求再发生变化,开发者也会随之变化。大型物流企业必须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规模较小的公司可以采取租赁的形式,比如租用GPS系统,或者与大型物流公司合作。物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和开发人员的能力逐步实施信息化。选择物流开发商的过程尤为重要。千万不要选择资金实力小,人员流动频繁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