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的衰落还有其他原因。
安然破产,美国金融界倒了一批先知和基金经理。安然的破产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一向光芒四射的美国金融业变得暗淡了许多。是什么导致了安然的破产?
我和很多国内经济界的朋友讨论美国金融界的问题,对比中国的情况来分析美国的金融问题,试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无独有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审计也出现了问题。于是,中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史无前例的政策,就是今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必须由境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中国境内的财务人员一下子被排除在外。当时我在一个经济论坛BBS上说,美国金融界同样黑暗,中国如果不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外国金融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任何国家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有可能重新陷入原来的循环。中国政府目前的做法是荒谬的。
要说美国安然,首先要说美国金融。大家对美国的制度充满了信任和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制度不是最好的,但确实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合理的制度。其主要政策不是封杀,而是互相制约,用信用和制裁来约束各方。让监管和竞业禁止制度维持秩序。不管做什么,只要遵纪守法,都可以参与,但是违反了治安,就得被排除在外,这样就再也分不到一杯羹了。有人可能会说,美国的制度那么好,怎么会有安然事件?显然,美国金融界在此次事件中负有很大责任。说白了,无论是美国金融界还是政府管制单位,都要为这一事件负主要责任。通过这一事件,美国金融界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大众眼里,美国应该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经济也应该是最资本主义的方式。但在我眼里,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更像是共产主义国家的全民所有制。在小企业中,资本主义的本质非常明显,但在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界,更多体现的是共产主义公有制。没有对美国金融界和共产主义中国的深入了解,你可能很难理解这两个世界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截然相反的国家有这么多的共同点。
众所周知,美国经济是由超级跨国公司主导的,这些公司的实力远远超过一个小国。其股东几乎遍布全球,美国公民是其主要股东。这家公司无论董事长还是总经理,几乎都是聘请的专业管理专家。虽然他们可能拥有一些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但他们的股份占整个公司的比例非常小。即使在微软这样的公司,比尔·盖茨也只拥有很少的股份。美国上市公司由于自身的资本结构,形成了与东方国家截然不同的局面。在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和香港,董事长往往是企业的最大股东,占企业总股份的30%以上。但在美国,如果你能持有公司总股份的5%以上,你绝对是公司的控制人。事实上,即使这样的比例在美国也很少见。企业董事长与他拥有的股份比例无关。董事长只是股东聘请的高级经理。美国的企业资本形式产生了类似于共产主义国家的“公有制”企业,但它们使用不同的公有制手段和形式,运行不同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运作的美国企业,有必要具备管理者的道德良知和制度约束。人性就是贪婪。当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脱钩时,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约束和法律惩罚,就很难约束人类的贪婪。美国企业经常用股票期权和高薪来制约高层管理者的贪婪,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存在不可预测性和漏洞。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面对巨大的个人利益时,也会把公共利益放在一边。与股东相比,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更方便,也更有理由掩盖和纠正自己的问题。这是美国公有制的精髓。严格来说,他们和内地政府委派的企业管理者没有太大本质区别。他们不是产权人,企业利益与自身利益没有根本联系。公共财产的比例远远高于个人所有。他们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管理企业,是职业经理人,不是财产所有者。中美在这方面的区别在于,美国在人才选拔方面有更好的监督机制和完善的竞争机制,这使得美国在人才选拔方面很难出现问题,更容易任命有真本事的人到企业。另外,健全的信用体系可以更好的让高层管理者自律。相比美国,中国几乎没有制约机制,法律漏洞百出,更是形同虚设。
了解了美国上市公司的情况,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的财务状况是怎样的。美国各大商业银行几乎都是上市公司,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最“公有”的企业。中国大陆的高级经理和各级经理与国企员工没有本质区别。相对来说,美国的投行和各种基金很少是上市公司,更多的是非公民营企业。这种格局和美国的公司结构有关系,是公司制度造成的。相对而言,这些部门的效率往往比“公有制”程度高的上市公司更有效率、更严格。但这能避免“国有化”的弊端吗?事实上,在投行和各种基金会中,“公有制”的弊端更明显,情况也更严重。
资金是美国投资界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来源于保险、退休、医疗、保值、避税、对冲等多种渠道。这些基金的管理者大多是美国经济精英,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同时,他们都是受雇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的个人财富只与基金投资人的薪酬有关。与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一样,他们并不拥有自己管理的基金的财产。所以,他们的心态几乎是一样的。管理庞大的资金只是他们谋生的工作,没有民营企业家天生的贪婪和细心。导致管理效率和责任缺乏动力和活力。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在美国借几千万美元或者找几千万美元以上的投资,比向你借几十万美元容易。除了管理成本,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管理这些投资基金的管理者并不是这些资本的所有者,而更像是“公有”企业的管理者。除了丰厚的提成和薪水,他们只靠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约束。相对来说,因为投资有风险,如果没有明显侵吞财产,对这些管理者的法律约束几乎为零。因为这些条件和现象,当你在美国筹集资本时,你比资本的个体所有者更容易说服他们。只要你有一份让他们满意的投资分析报告,证明你不是在骗人,而且这个方案是可行的,有很高的利益回报,让他们在你投资失败的时候给客户一个明确的交代,他们就会愿意把钱给你用。尤其是在美国这个资金充裕、资本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职业经理人的勇气往往会让你大吃一惊。当你接触到这个充满竞争压力的金融圈,你会发现,你从商业银行贷10万块钱,可能要花半个月的时间,还要写几十份征信报告;但是你通常只需要十五分钟就能筹集到一亿美元,而且你不需要填写任何报告。只要告诉他们你的想法,基金经理和投资银行会动员专业人士帮你完成一切。这就是美国金融界的真实操作过程,一个简单到让外行人瞠目结舌的过程。
迄今为止,世界上关于安然破产的分析报告不计其数。然而,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真正了解内情的金融人士,要么沉默,要么避而不谈,侃侃而谈。而其他非金融人士由于工作原因,对金融背景了解不多。因此,关于安然破产的报道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和信用问题上。因为政治敏感,新闻界直接把矛头指向共和党和美国总统小布什。关于美国金融体系和会计师审计、信用的问题,已经有很多文章了,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任何分析如果脱离大环境、大背景,都只能是表面的,触及不到本质问题。那么,有人可能会问,安然破产的真实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首先要从80年代美国经济环境说起安然现象。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安然的破产是美国新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在20世纪80年代,安然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型能源公司。当时美国经济还在衰退,经济转型非常痛苦。在这个时期,资本极其充裕,却不知道投资哪里。无论在什么状态下,基础电力等能源都是金融领域最看好、最安全的投资项目,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基础产业更是投资者的最爱。正是在这个时期,安然引起了金融界的注意,非常容易地筹集了大量资本,并在90年代初开始大举扩张。上世纪90年代,美国网络经济和生物经济作为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但在投资界有一个颠扑不破的定理,那就是分散投资,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网络经济的风险资本投入越高,银行和基础产业的避险资本投入越高。但众所周知,传统基础产业只能保值,不能升值。互联网高风险投资带来的巨大风险几乎不可能消除。而且美国能源投资控制非常严格,市场饱和,几乎没有新的投资。事实上,在新网络经济大行其道的时候,世界和美国都没有人愿意把资本投入到利润率极低的电力等能源行业。但是金融部门投资了有风险的网络和生物经济,对冲投资也要进行。在这个关键阶段,安然公司提出了一个令全世界金融界惊讶的大胆计划,即“能源-金融”计划。经过各界人士的研究,这一计划被认为是划时代的大胆设想,主持这一计划的美国金融界人士对此充满信心。结果,因为这个计划,安然自然成为金融界投资避险资本的首选。当大量风险资本进入网络时,安然获得更多的基础投资,几乎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主张安然“能源-金融”计划的美国金融界和投资机构希望安然一举成功,给美国金融和世界能源带来一个崭新的面貌。金融界在资本上全力支持安然,全力鼓吹安然的“能源-金融”,企图把世界的能源纳入美国的金融体系,避免美国的能源将来在其他国家可能受到的限制,让未来的能源,特别是电力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