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0年至今的机械年表
车轮、齿轮、轴承等的实验应力分析。由英国的科克和法国的梅斯纳首次完成。
1900期间,中国天津三条石地区的铁产业出现了为外国租界建筑设施制造铁器的情况。
1901年,法国发明了气焊。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并试飞成功。
美国福特成立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汽车。1908年,福特开发的T型车投入市场。
第一艘柴油船“汪达尔”号下水。
1904年,德国的Planter建立了边界层理论。
美国的雷贝尔发明了胶印机。
1906年,勒梅尔和阿尔曼高制造了第一台能够输出功率的燃气轮机(但效率只有3 ~ 4%,不实用)。
1906 ~ 1914年,瑞士Bisch试制了复合发动机。
1906年,德国的能斯特发现了“热定理”,德国的普朗克和西蒙在1912年将其修正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07年,美国的泰勒研究了切削速度对刀具寿命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公式。
1908年,中国广州骏和安机械厂制造出国内第一台内燃机(单缸卧式8马力柴油机)。
1911年,美国的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首次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
美籍匈牙利人卡门从空气动力学角度解释了卡门涡街。
美国的绿色公司创造了模块化机床。
德国杜伊斯堡的合成橡胶。
1912年,英国的Brearley和德国的Strauss分别做出了铬不锈钢和铬镍不锈钢。
中国的詹天佑发起成立了中国工程学会,后来成为中国工程师学会。
1913年,瑞典制造出第一台电力内燃机车。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造了最早的汽车装配线。
1915、中国第一家钟表厂——鲍忠钟表厂在烟台成立。
中国第一台机床(4英尺自行车床)由上海荣长泰机器厂制造。
1919、中国最早的缝纫机厂——协昌、润昌缝纫机在上海成立。
1920年,第一台实用的燃气轮机(按定容供热循环工作)在德国霍尔茨瓦特专门研制出来。
奥地利的卡普兰发明了轴流式涡轮。
捷克斯洛伐克的卡佩克在他的科幻剧《罗素万能机器人》中首次使用了“机器人”一词。
英国的格里菲斯进行了断裂力学分析。
1923年,德国施罗德发明了硬质合金。
从1923到1927,德国Koster设计制造了偏置干涉仪。
1926年,美国建成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加工汽车底盘)。
1927年,美国的Wood和loomis进行了超声波加工实验。1951年,美国的科恩制造了第一台超声波加工机。
1934年,德国的Knohl和ruska制作了透射电子显微镜。
1934,中美合资企业杭州中央飞机厂成立。做了一个全金属轰炸机。
从1935到1936,中国刘仙洲发起成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1938,美国卡尔森首创静电复印技术。
德国德固赛公司发明了陶瓷工具。
从1938到1940,美国的ernst和Merchant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了切屑形成过程,并解释了切屑形成机理。
1939年,瑞士制造了用于发电的燃气轮机(按照恒压供热循环工作)。
1941年,瑞士制造了第一台燃气轮机机车。
1942年,美国费米等人建成了第一个可控链式核裂变原子反应堆。
1943年,苏联的拉扎连科夫妇发明了电火花。
20世纪40年代,苏联发明了阳极机械切割。
1947年,第一艘燃气轮机船“盖特利克”号问世。
英国的莫罗和威廉姆斯制造了球墨铸铁。
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泰勒-森设计了一种多面体。
1950年,联邦德国的施泰格瓦尔特发明了电子束加工。
1952年,帕森斯公司制造了第一台数控机床。
美国Lip公司生产的电子表。
1954年,美国建造了第一艘核动力船,核潜艇鹦鹉螺号。
1955年,美国成功研究了等离子弧加工(切割)方法。
1956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建成投产。
中国成立机床研究所。
中国成立工具科学研究所,1957改组为工具研究所。
1957年,联邦德国的汪克尔研制出旋转活塞发动机。
1958年,美国卡尼-泰克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加工中心。
美国已经发展成为工业机器人。
美国的舒洛耶发明了实型铸造。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成立。
美国的托马斯和肖洛发表了关于激光形成的论文。1960年,美国的梅曼研制出红宝石激光器。
中国最大的轴承厂洛阳轴承厂建成投产。
中国最大的手表厂上海手表厂建成投产。
1959年,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洛阳)建成投产。
美国马瑟公司获得谐波传动专利。
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明了电解研磨法。
苏联和美国在生产中应用了电化学加工方法。
液体喷射加工方法开始应用于生产。
美国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应力分析。
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第二次定义了“米”:Kr原子在2P10和5d5。
当能级跃迁时,其辐射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1650763.73倍”。
中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厂第一重型机械厂(齐齐哈尔)建成投产。
1962年,美国Bendiks公司首先在数控铣床上实现了最优自适应控制(ACO)。
1964年,美国的Grover发明了热管。
1967年,美国的福克斯首先提出了制度优化的概念。
英国Moleyns公司根据Williamson提出的柔性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开发了“System 24”。
1969,中国第二汽车厂(湖北)开始大规模建设。1975建成2.5吨越野车生产基地。
197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了聚晶人造金刚石和聚晶立方氮化物彭刀片。
1976年,日本发那科首次展出了由4台加工中心和1工业机器人组成的柔性制造单元。
美国徐南普在1979中指出,摩擦系数等于机械啮合摩擦系数、粘着摩擦系数和犁耕摩擦系数之和。
1983年,17国际计量大会第三次将“米”定义为“光在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