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虎镇的经济状况
2005年财政收入654.38+0.5万元,其中地方收入654.38+0.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8元,农民储蓄存款余额654.38+0.4万元,工业总产值3500万元,农业总产值3200万元。有机农业生产取得可喜成绩,青葱24万斤,木姜、羊毛86万斤丰收。2006年、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6260万元,比2006年的31.94万元增长95.6%,其中农业总产值3502万元,比2002年的1.768万元增长87.39%,国民生产总值331.3万元。财政总收入150万元,比2002年的1353万元增长10.9%,农民人均收入2258万元,比2002年的1418元增长59.24%。
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6965438+万元,其中265438+89万元,3502万元。财政总收入1,646438+0,000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258元。焦虎乡瞄准国际市场,按照有机农产品认证标准的生产管理规定运作。全乡1.2万亩耕地、5万亩竹林已基本完成土壤的有机转化,成为江南唯一的国家级“有机农业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首个整体实施生态有机农业生产的乡镇。蕉湖乡生产的竹笋、百合、草莓等20种农产品获得了美国(NOP)和欧盟(E?COCERT)等国家和地区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产品可以直接进入欧盟市场和美国、日本等国家。
2008年引进县外资金3000万元的目标已完成465438+65万元,50万美元。有机农业出资50万元财政的目标已经完成;实现财政收入1万元目标的集镇改造正在实施;据统计,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15元,超额完成目标;年内财政收入达200万元,已完成60万元;654.38+0.4万的地方收入已经30万了。引进外资654.38+0.5万元,拟引进一个“富士康”项目。
2006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91.4万元,比2006年增长1.29%。财政总收入202万元,增长39%。其中,地方收入达到654.38+0.677万元,增长465.438+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75万元,增长49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6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00万元,净增11.27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基本达到了最后期限的要求,各项社会计划都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一)狠抓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发展以来,我们充分利用蛟湖优越的生态环境,立足当地发展实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本着快而又快的原则,稳步推进有机农业健康发展。首先,我们非常重视技术培训。有机农业虽然可以简单认为是不施用化肥、农药,但其操作要求严格,涵盖作物生产全过程,可追溯。为规范操作,邀请相关专家授课,特别是对每个新品种的引进,培养了一批人,带动了一大批人,并与宜春大学联合建立了教学实验基地,为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二是农业登记规范化,乡有机所统一领导,集中培训,每个村配备1-2农业登记员,使我们乡。第三,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变以前单一的粮食生产为多种经济作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以企业为龙头,以订单农业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模式的规模效益,做大做强有机产业。在这些品种的试种过程中,按照干部建基地、示范,群众受教育、获经验的发展模式,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没有因成功而陶醉,也没有因失败而气馁,信心越来越强。有机产业也在这里生根开花,逐渐被广大群众认可和接受,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和科技示范户。草头村墩上组张天根获2005年全省劳动模范。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基本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山竹、草莓、台湾省75毛豆、优质水稻也成为我乡农民增收的四大主导品种。山竹、台省75毛豆、草莓、优质大米、竹笋等十余种农产品也获得了ECEOEFT、NOP、JAS等有机认证,产品供不应求。我的家乡2004年被江西省农业厅授予“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5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胶湖的能见度日益扩大。2004年6月24日,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的两位官员到我的家乡考察了三天,对我家乡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第四,加强有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争取资金、勒紧裤腰带挤资金的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65,438+0)以群众投劳和政府补贴的形式实现全乡公路群接,花费了65,438+0多万元;(2)投资800万元硬化淖源一号槽头及蛟湖至协溪公路;(3)投资460万元改造谢溪、蛟湖、东江中低产田;(4)投资654.38+0.4万元建设谢溪科技园;第五,加强了对有机农业种植者的支持。为了减少农作物减产带来的损失,乡政府对农民实行了商品有机肥半价销售,有机农药免费提供;第六,加强了对违禁物质的监管。该乡成立了有机农业监测站,通过人大制定了《发展有机农业公约》,对少数不按有机农业操作规程办事的人和事进行了教育和处理。经过全乡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全乡65438+20万亩耕地于2005年顺利通过了有机转换。第七,加强了对农业服务队的管理。农村干部实行“包组”责任制,落实奖惩措施,推行激励机制,把责任落实到组、户、人、具体田、有机农业生产全过程,使干部既当宣传员又当技术员,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2000年以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研究所、南昌大学中德食品工程中心、江西省科学院以及各级农业发展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澎湖乡充分发挥高山形成的天然屏障和山上郁郁葱葱的竹木的地理位置,
溪水清澈、田间野花盛开的生态优势,打造了江西蛟湖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是全国首个成功实现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整体转型的行政乡镇。基地的竹笋、蜂蜜、百合、生姜等4个产品通过了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ECOCERT”有机产品认证,获得了走出国门的第一票。该乡耕地已进入欧盟认证标准五年过渡期的第二年。胶湖生态农业有机食品基地生产的有机食品,不含农药和化肥,已进入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际市场。基地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的要求,严格执行欧盟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努力把胶湖打造成中国有机食品之乡、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生态观光农业实验园区、环境保护示范区。让江西红土上出产的有机健康食品更多地走出国门,更多地走进中国百姓的家中!2005年,全乡土地基本实现有机化改造,23种有机农产品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同年10月28日,165438,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中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江南第一,全国第一个整体推广有机农业的乡镇。在工作中,围绕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种植面积规模化,打造有机产品特色。一是抓住成功产品,突出发展重点。到2005年,全乡将种植木江1万亩,台湾省75号大豆1万亩,优质水稻1万亩,欧洲大葱1万亩,草莓300亩,加上其他经济作物。二是抓好基地设施建设,完成谢溪节水灌溉工程、科技园、汤澳节水灌溉、东江中产田改造、上堡河堤等建设项目。,投资近500万元。为了尽快实现富民工程,平衡生态系统,胶湖乡解决了有机肥和农药问题,由香港有机认证中心首席专家梁带领的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团队建设科研基地,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把
将赤眼蜂释放到田间,赤眼蜂在水稻害虫的卵上产卵,以抑制昆虫卵的发育,从而达到将水稻害虫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目的。此外,焦虎乡广泛使用的“生物武器”还有稻田养鸭、太阳能智能诱虫灯或频振杀虫灯等。生物防虫技术的普及,让蛟湖的农民受益匪浅。2007年,该乡有机农产品销售收入630多万元。农民自觉参与有机农业生产,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80%的农民实行畜禽-沼气-蔬菜生产模式,成为江南有机农业第一乡和全国有机农业示范乡。
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切实解决了农村的水、电、路、电视、通信问题,完成新建沼气池130个,移动通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完成100人的山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移民新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