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的起源
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而且它们的功能在古代就被神化了,就像《众神之书》里哪吒的红肚皮,有除恶务尽的功效。
在端午节的所有习俗中,没有什么比制作和佩戴香囊更美丽和温暖的了。以前医药水平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磨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放在胸前,夏天用它散发的气味来驱蚊。同时,做香包是女红的事,很多女生都是为了对的人做的。
端午节佩戴香包习俗的演变
五月通常被称为毒月。据地方志记载,农历五月初五也叫中天节,有制作各种东西辟邪的习俗。荆楚旧事时也有记载,端午节时将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剪布做成小老虎,以避开一些有毒的东西。此外,在上述习俗中还记载了在孩子的手臂上系五色线可以使他长寿。
慢慢地,这两种习俗逐渐合二为一,演变成一个装着艾草、雄黄和檀香粉以及混合香料的小布袋,供孩子们悬挂,防止毒虫的侵扰,具有避邪避邪的作用,成为救命和吉祥的象征。因此香囊的地位是确定的。
端午节佩戴香包的原因
孩子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仅有辟邪驱邪的意思,还有用头点缀的风格。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绳,做成一串形状各异,各种精致,引人注目。
香包,也叫香囊、香包、钱包等。,是用彩色丝线或破布制成的。装有香料(由中草药制成,如白芷、川芎、黄芩、排草、山奈、甘松、山奈),佩戴在胸前,气味芳香。陈仕良《岁时广记》引用《岁时杂记》说“端午以红白两色,如一袋,彩线贯穿,状如一花。”而另一种“贻贝粉铃”:“第五日,贻贝粉放于帛中,以棉饰之,若数珠。让孩子拿去吸汗。”
古语云:“端午物件:百索、艾草、银样鼓、画得漂亮的扇子、香喷喷的糖果、粽子等等”。
佩戴香囊辟邪瘟疫,点缀内头。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丝绸包裹,用五色丝线系住。香囊中使用的中草药能散发出天然的香味,属于中医理论中的五香范畴,具有开窍醒神、祛湿健脾、祛秽怡神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因含有大量挥发油而具有芳香气味,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端午节传统香包里的香料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