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成立之初的企业性质首先,海尔集团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一般是镇办或村办企业。集体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股东是村集体所有,而不是国家所有。这是海尔集团股权所有权的原始形式。当然,只有集体所有制企业才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和管理水平,未必能让我们看到今天的海尔。海尔集体所有制的大股东逐渐演变为青岛二轻工业局。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上世纪50年代组建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起初,几个人凑钱创办了它。后来国家有了赎回政策,用合作社的利润把股份还给他们。这个企业变成了集体所有制。从根本上说,用企业的利润退股是不对的,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之上还有第二轻的集体企业协会,即手工业协会,协会收取的管理费反向给股东,即使退出,也无异于回购。
历史上,海尔一直隶属于青岛二轻协会,“从娘胎里就开始了。”在青岛海尔1993的上市报告中,明确写明了其初始资本。张瑞敏亲自看到了50年代股东持股的原始证据。有人出钱,有人用生产资料估价,从几百元到几十元不等。最初是由几个人组成的股份制企业。国家赎买后,企业为集体所有,主导产品为家用电动葫芦(电吹风),亏损654.38+0.47万元,濒临破产。直到张瑞敏进入并转行做冰箱,二轻协会才在此时用自己积累的利润投资了200多万元,并在上市时将这笔投资作为法人股权。
官方对“海尔”身份的界定青岛海尔上市后,青岛市国资部门给海尔集团开了个证明,就是经过验资,海尔的资产中没有国有资产。张瑞敏说:“海尔不存在。就像有媒体说的,以前是国企,现在变成集体企业了。这根本不存在。这些人根本不了解中国的企业性质。以前集体企业想尽办法变成国企,但是不行,国家也不让你。这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集体企业和国企有什么区别?政府不干预集体企业的经营,同时也不提供财政资助。企业运营所需资金需要通过银行贷款自行准备。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家,集体企业的利润可以留作进一步发展和再投资。
当然,海尔在发展过程中,享受过很多“国企福利”,比如以划拨的形式兼并国企,获得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等。不可否认,海尔对国企的“曝光”给其发展带来了好处。比如,本着引导优秀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经营者聚集的思路,青岛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将红星洗衣机、德贝冷柜、清控空调划拨给海尔,为张瑞敏搭建了更大的舞台,将海尔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海尔”与青岛国资的关系在青岛国资委监管的27家市直企业名单中,海尔集团赫然在列。显然,问题在于SASAC。青岛SASAC相关人士曾表示:“青岛SASAC刚刚成立,总资产2亿元以上、净资产5000万元的国有(集体)企业全部纳入第一批监管名单。”其实这个括号是后来加上的,青岛SASAC在舆论上质疑其监管越位后,再次确认海尔只是一个集体企业。
政府根本不是海尔的出资人,集体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政府不能随意分配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产品和资金。
所以海尔集团(这里强调的是整个海尔集团,不是a股上市的青岛海尔)是一个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制企业。
海尔集团的经济性质是旧体制下的二轻集体。城市二轻系统的工商企业和农村人民公社虽然也属于两种所有制形式,但国家并没有出资,而是通过政治运动把他们变成了“两个人”。在所有制结构上,产权清晰的手工业合作社被改造成了“两个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受到了限制,实际上是取消了。这样一来,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已经偏离了我国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上世纪50年代组建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起初,几个人凑钱创办了它。后来国家有了赎回政策,用合作社的利润把股份还给他们。这个企业变成了集体所有制。从根本上说,用企业的利润退股是不对的,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之上还有第二轻的集体企业协会,即手工业协会,协会收取的管理费反向给股东,即使退出,也无异于回购。
历史上,海尔一直隶属于青岛二轻协会,“从娘胎里就开始了。”在青岛海尔1993的上市报告中,明确写明了其初始资本。张瑞敏亲自看到了50年代股东持股的原始证据。有人出钱,有人用生产资料估价,从几百元到几十元不等。最初是由几个人组成的股份制企业。国家赎买后,企业为集体所有,主导产品为家用电动葫芦(电吹风),亏损654.38+0.47万元,濒临破产。直到张瑞敏进入并转行做冰箱,二轻协会才在此时用自己积累的利润投资了200多万元,并在上市时将这笔投资作为法人股权。
张瑞敏去冰箱的时候投了17万多,都是从银行借的。其实二轻协给的200万不是项目的钱,是技术开发之类的,而且不是一次性领取,是一点一点分配的。200万够干什么?只是买了一些测试仪器,做了几个样机,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成果。当时,没有人把它当回事,但上市后,青儿联合发现其股票越来越值钱。不仅每年从海尔拿到分红,现在卖的话还能发大财。5438年6月+2004年2月,海尔在20周年大会上推出新logo,二轻工业协会理事也作为上市公司股东代表上台。
青岛海尔上市后,青岛国资部门给海尔集团开了个证明,就是经过验资,海尔的资产中没有国有资产。张瑞敏说:“海尔不存在。就像有媒体说的,以前是国企,现在变成集体企业了。这根本不存在。这些人根本不了解中国的企业性质。以前集体企业想尽办法变成国企,但是不行,国家也不让你。这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集体企业和国企有什么区别?政府不干预集体企业的经营,同时也不提供财政资助。企业运营所需资金需要通过银行贷款自行准备。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家,集体企业的利润可以留作进一步发展和再投资。
海尔1984创业的时候,员工都很羡慕国企。国企很多优惠政策海尔没有,很多员工说不让我们“天气”;工厂是在平整一块墓地的基础上建起来的,离火葬场很近。那时候员工上班不上班。有员工看着火葬场的大烟囱说:我们厂是火葬场第八车间。言下之意,这个厂迟早要死,每年都会亏损,不允许“地域化”;1984上半年工厂员工800多人。下半年员工剩下不到700人,100多人写了一封要求调走的信,令人心烦意乱,无法“和谐”。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是空的,很多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
上世纪80年代,海尔的企业里只有三名TVU毕业生。当时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想去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国企工作,但是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一个都招不到。事实上,就连张瑞敏也是被迫走上岗位的,因为换了三任厂长的企业也不见起色。作为青岛家电公司的副经理,张责无旁贷。杨绵绵,一个家电公司的普通干部,一起创业,原因很简单,她与众不同。当同龄人在上班买菜、织毛衣、洗衣服的时候,她在努力学习。这是海尔最初的出发点。中国一流的跨国公司诞生于一个摇摇欲坠的集体所有制小企业。
海尔后来发展很大,人们自然把它当成大型国企。海尔受邀参加国企改革成果展。海尔说他不符合标准。有关部门会说,这个你不用太在意。不是因为你是国企就允许你参与。如果长大后不参与,会显得很丑。有时候地方统计国企也会包括海尔,因为没有这一块太小了。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海尔这个集体企业的政府色彩非常浓厚。说到这里,张瑞敏说,“海尔的本质再清楚不过了。整个故事是清楚的。所以我们没有对争论给出任何答案。也许有些人只是别有用心。他们很清楚这段历史,故意这么说。然后你们再争论,就变成炒作了。所以就让他们说吧。”
当然,海尔在发展过程中,享受过很多“国企福利”,比如以划拨的形式兼并国企,获得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等。不可否认,海尔对国企的“曝光”给其发展带来了好处。比如,本着引导优秀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经营者聚集的思路,青岛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将红星洗衣机、德贝冷柜、清控空调划拨给海尔,为张瑞敏搭建了更大的舞台,将海尔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政府把很多国有资产并入海尔。难道只是海尔在搭政府的便车,没有政府搭海尔便车的嫌疑吗?而且,正如经济学家夏所说,“垂死之子已被他人救活,不要恋恋不舍”,所以海尔的身份不能模糊。
海尔是从街头工厂起家的。现在是大型集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