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欲增资16%。BAIC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举动?

BAIC新任董事长蒋德毅上任后的第一站,就是BAIC延续生命的“药罐子”——北京奔驰。

对于今天的北汽集团,北京现代可以放弃,但北京奔驰不能失去。如果丢了,就闹大了。

只是雨下了一整夜。在一向对外界态度强硬的徐和谊最终退休后,有消息称戴姆勒欲重启增持谈判。

8月26日,有消息称“戴姆勒集团欲与BAIC重启增持北京奔驰股份的谈判,计划将北京奔驰股份从49%增至65%”。

从以往来看,德系合资品牌普遍追求在华份额比的提升,从大众到宝马集团、戴姆勒集团。这不是第一次了。所以我们更关心北汽集团这次会如何防守。

没有了徐和谊,这场股权保卫战的重任是落在集团董事长蒋德毅身上,还是落在北京奔驰控股方BAIC总裁陈红亮身上,令人好奇。

戴姆勒的要求合理吗?

首先,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奔驰)目前的股比结构为:北汽集团持有北京奔驰51%股份,戴姆勒集团及其子公司综合持有剩余的49%。

鉴于宝马集团已于2018年实现股比调整,对宝马在华业务无明显影响,戴姆勒集团在股比问题上也加快了动作。

事实上,无论徐和谊有多“强硬”,BAIC都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资本和底牌。根据双方去年披露的目标,BAIC期待以200亿的资本加上转让在北京奔驰的股份,成为戴姆勒的第三大股东,占股5%。

很难判断此举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但从表面上看,至少BAIC比华晨好得多。

如果这一消息属实,戴姆勒集团在徐和谊退休后不久就采取行动的决定实际上并不是一场“悲剧”。毕竟前几年的谈判本来就是计划好的。

甚至早在2015,徐和谊还向公众透露“BAIC正在与戴姆勒股份公司谈判收购股份。如果入股成功,北汽集团将成为戴姆勒的大股东之一。”

这意味着,在BAIC的规划中,入股戴姆勒是第一步棋,不仅阻止了戴姆勒对中国市场的觊觎,还参照当年东风汽车入股PSA 8%的股份,获得了很多PSA的技术。BAIC不排除获得戴姆勒行业领先技术的可能性。

然后就是世易的时移。BAIC与戴姆勒的合作并没有徐和谊想象的那么和谐,但看似无关的吉利汽车却率先购买了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戴姆勒最大的单一股东。

BAIC曾想成为戴姆勒集团的大股东,但最终戴姆勒选择了背景更深的吉利汽车。

所以曾经的四小第一的BAIC,现在不可能是第一大股东,只能寄希望于成为戴姆勒的“第三”(第三大股东)。

到目前为止,BAIC和戴姆勒都没有对提价的消息做出回应。按照惯例,这可能不是空穴来风。

毕竟连阿q都说“和尚动我动不了?”

戴姆勒会怎么做?

戴姆勒集团可能不只是“让人措手不及”。根据戴姆勒集团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其第二季度营收为302亿欧元,同比下降29%。息税前收益亏损7.08亿欧元,净亏损6543.8+0.906亿欧元。

在这种背景下,戴姆勒集团选择再次出手BAIC似乎是合理的。

那么,戴姆勒集团会落井下石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戴姆勒再次要增持北京奔驰的消息,对于熟悉这两家合作伙伴的消费者来说,当然不是第一次了。

自2017吉利汽车开始出售戴姆勒集团股权后,戴姆勒集团与北汽集团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一个简单的数据说明了问题:北汽集团2019年年报显示,BAIC 2017463亿元的营收,其中北京奔驰贡献了155120万元,占比超过88.8%。

北京奔驰年销量只有56.7万辆,毛利却达到422.2亿元。平均下来,奔驰卖一辆国产车,毛利会超过7万元。

假设戴姆勒实现了对北京奔驰持股比例的提升,那么2019年,戴姆勒集团将获得248.2亿元的收入,按当前汇率约合30.38亿欧元,毛利67.552亿元,按当前汇率约合8.268亿欧元。

按照欧美习惯先例规则,最终没有成功增持的奥迪股份公司做了“备胎”SAIC奥迪项目;增持的宝马集团与长城汽车合资成立了光束汽车。目前,SAIC奥迪和光束汽车各自的前景仍然扑朔迷离,但对一汽奥迪的影响可能更明显。

根据现有资料,SAIC奥迪的首款产品将是国产奥迪A7L。无论是否与A6L竞争,都将是一汽奥迪产品阵营的损失,而光束车只针对MINI品牌,不会涉及宝马的蓝白标识产品。

但戴姆勒在华业务已经布局,两家传统燃油车合资企业:北京奔驰和福建奔驰;两家新能源合资企业:腾势汽车和吉利SMART。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福建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是戴姆勒的大股东(持股50%),但其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仍为BAIC董事总经理陈红亮。

奥迪AG在中国的方案效果不大,参考价值不大;赌腾势车项目几乎是应试项目,更不靠谱。吉利SMART项目尚未正式启动,前途未卜。

因此,虽然目前BAIC没有人,但戴姆勒集团能拿什么和BAIC谈增持也很好奇。

增资的成功案例很多。

客观来说,戴姆勒集团旗下的奔驰品牌一直是豪华品牌中的佼佼者之一,但奔驰品牌在中国赶上宝马和奥迪也只是近三年的事情。

因此,戴姆勒在华增量的基础并不稳固,奔驰品牌在市场上的领先优势并不明显。BBA的格局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他们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用激烈来形容并不过分。

宝马增资成功后,暂时处于稳定状态。事实上,华晨汽车一直对宝马集团言听计从,宝马在增资谈判中获胜并不困难,因此可以放心一致对外。

奥迪目前增资并不顺利,各方都在暗中较劲,这是未来增长趋势中的隐患。

总的来说,从奥迪的自乱阵脚,到宝马的后来居上,再到内乱结束后奔驰的欣欣向荣,目前来看,BBA的格局还是各不相同,谁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根据当年奥迪内乱后的稳定和宝马的内部整顿,戴姆勒应该知道现在不是大打出手的时候。

这可能是戴姆勒集团增持北京奔驰股份相对谨慎的主要原因,也是BAIC的幸事。

然而,对于戴姆勒和BAIC来说,北京奔驰现在是一棵摇钱树。谁抓到谁就有更好的表现。

像之前有“长子”背景的一汽集团,在大众集团的一再要求增持下,依然没能挺过来。因为SAIC不同意增持,一直想要的德系豪华品牌(保时捷)最终没有落地,最后只得到一辆增长预期有限的“SAIC奥迪”。

有分析称,作为合资公司,进口任何车辆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外方手中,戴姆勒集团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远低于大众。因此,总体来说,BAIC还是比较被动的。

可以参考江淮大众刚成立的时候。大众集团描述的江淮大众的未来只是针对新能源领域。到今年5月底,大众希望增资后,随即在6月签署了框架协议,其中提到大众集团承诺“在中国法律允许并获得许可的前提下,优先在江淮大众生产大众b级车、C级车等插电式混动车和燃油车。”

在整体股比放开、合资项目放开的趋势下,未来戴姆勒是否也会考虑与比亚迪深化合作?

新任董事长蒋德毅应该感觉“亚历山大”。

点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北京奔驰经历了车辆引进、营销、渠道、内斗几个不成功的局面。凭借品牌影响力,逐渐走到了豪华车销量老大的位置。客观来说,奔驰品牌的优势并不明显。宝马和奥迪在中国市场都有超越它的实力。所以,如何打赢增资战,需要慎重考虑。对于北汽集团来说,或许,没有北京奔驰的大量输血,BAIC也能像长安一样找到一条自立之路。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