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外交
1950 65438+10月14、瑞典承认新中国,并于1950年5月9日与中国建交,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同年,两国互派大使,耿飚是中国首任驻瑞典大使。建交以来,中瑞关系稳步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与日俱增,成果显著。
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中瑞建交后,两国经贸关系有了长足发展。瑞典非常重视发展中国市场。截至2013年8月,中国* * *批准瑞士在华投资项目1240个,实际投资额26.6亿美元。工业主要包括电信、汽车及零部件、电器、建材、印刷、制药和造纸。瑞士在华主要企业有:伊莱克斯(中国)电器有限公司、SKF(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通信有限公司、北京爱立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宜家家居等。截至2013年8月,中国在瑞士累计投资25.2亿美元,涉及汽车、旅游、贸易、软件开发、航空运输等领域。2006年,两国签署了《关于加强中瑞中小企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中瑞经济、工业和技术合作协定》。2007年,两国签署了企业社会责任谅解备忘录。
2009年,中瑞经贸联委会第17次会议在瑞士举行,双方签署了《关于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合作工作组的谅解备忘录》。2010,两国签署了《中小企业合作备忘录》和《企业社会责任合作中长期规划》。8月,吉利集团完成对沃尔沃的收购,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2012年,“中瑞中小企业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国能电力集团旗下国家电动车公司收购萨博汽车集团。2013年,中瑞双边贸易额为1378亿美元,同比增长3.3%。
两国在文化、科技、教育和军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19年50年代,瑞典驻朝鲜中立国监察委员会军官分批访华,中瑞军方开始接触。
65438-0983,中国文化部与瑞典学会签署了《文化合作与交流会谈纪要》。1992年,两国就文化交流项目交换照会,1998年,双方签署新的文化交流计划。2001,双方签署了新的文化交流意向书。2010两国签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
中瑞科技交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皇家瑞典学院科学院和皇家工程院(1975)的代表团与中国科学院(1977)的代表团在中国进行互访。1978年,中瑞成立科技合作混委会(局级),1981年,中瑞签署科技合作议定书。1992年,中国为瑞典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Feullias”。双方科技合作已扩大到通信、环保、医药、农林、航天等20多个领域的80多个项目。
自1964起,中瑞正式互派留学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瑞典教育大臣(1980,2000,2003,2008),高等教育司司长(1982,2007),中国教育部长何东昌(1983)互访。1983,中国教委与瑞典学会签署交流协议。2006年,两国签署了高等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截至2010年底,中国在瑞士的公派和自费留学生约3700人,瑞士在华留学生约1100人。两国每年互派约40名公费留学生。2011年5月,中国国家教育部与瑞典学会签署了2011至2013教育和科技合作意向书。2005年,中国在欧洲开办了第一所孔子学院——北欧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截至2014年底,中国在瑞士开设了4所孔子学院。
领事关系
1996,瑞典在上海开设总领事馆。65438-0997年,中国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开设总领事馆。1997,双方就保留瑞士驻香港特别行政区总领事馆达成协议并互换照会。2002年6月,瑞典在广州开设了总领事馆。2009年6月5438+065438+10月,由于财政原因,瑞典关闭了驻广州总领事馆。瑞典认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发挥全球作用的国家,解决重大问题离不开美国的参与。但批评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在伊拉克战争上也与美国有分歧。人们认为,跨大西洋联盟对欧洲和瑞士的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强调在民主和人权方面与美国有* * *共同价值观,在推动价值观方面有* * *共同利益。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加强合作,符合瑞士的根本利益。希望布什在新任期内改善欧美关系。瑞士和美国有密切的经济关系。美国是瑞士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瑞士最大的直接投资者。
从65438到0994,瑞典加入了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承认北约在欧洲和安全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我们不反对北约东扩,重视深化与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认为北约使用军事力量时,原则上必须基于国际法,除灾难性人道主义灾难和自卫外,必须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他参加过北约在科索沃和阿富汗的维和行动。瑞典非常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主张发达国家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减少贫困国家的债务,取消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的贸易壁垒,大幅度减少对该国的农业补贴。据说本届政府任期内对外援助将达到1% GDP的水平。预防冲突、禁毒、预防艾滋病和保护妇女权利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重点。
2014 10 10月3日,瑞典新任首相、社会民主党主席斯特凡·勒文宣布,瑞典政府将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支持巴以冲突的两国解决方案。媒体认为,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瑞典此举可能会在欧盟内部产生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