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虑和疲劳可以使国家恢复活力。周继廷:忧与累,可以兴教,育人报国。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到了这个年龄,你人生最黄金的时期已经过去,普通人会开始规划自己的晚年,准备养老。按理说,在基层党政机关身居要职、即将退休的人,此刻应该可以放松心情,准备幸福了,但50岁的周继廷却没有按常理出牌。1997年初,他为自己的领导干部“岗位轮换制”做出了表率,主动从基层机关退位,后投身前途未卜的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周继廷创办的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家庭背景5万起步,11年资产几十亿,学生4万多人。奇迹般地成为中国民办教育领域一颗耀眼的明星。
要揭开北京科学院成功的奥秘,必须从北京科学院董事长、党委书记周继廷说起。这位“京科院之父”利用改革开放后民办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带领他的核心团队一路披荆斩棘,穿越层层迷雾,使京科院走上了成功之路。带着探索的心情,教育与职业采访了北科院的领导。
资本运作是第一考虑。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不断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增量期,但与历史悠久、有国家财政支持的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整体上仍处于相对劣势。众多民办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一批优质的民办教育机构凭借过硬的实力成功脱颖而出,北京教科院就是其中之一。北京科学院从一所依靠租用校舍的学校,发展到总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的两个校区,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数一数二的民办高校,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一些民办高校提出“教学质量决定民办高校的生死存亡,尤其是在办学初期”。周继廷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只有尊重教育的普遍规律,像公立高校一样注重质量,学校才能生存。这似乎是对的,但在我看来,私教不仅仅是讲教育规律。民办学校首先要立足市场,尊重市场的运行规律。虽然教育规律在民办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不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办事,无疑是必死无疑。因此,必须把教育规律特别是高职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民办高职院校才能生存和发展。”
说到重视经济规律的起源,周继廷兴致勃勃地讲了一个绘本的故事。
绘本是周继廷那一代人上小学时的主要课外读物。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周继廷帮同班一个家境比较好的学生补习功课,得到了一本叫《水淹七军》的绘本。周继廷把这本绘本拿到四年级学生中的“市场”,把这本新绘本借给别人1天,获得两本绘本5天阅读权;这两本漫画书是用来从五年级换成四本漫画书的,六年级又换成了八本。反反复复,周继廷全班都有绘本看。由于周继廷在班级里管理儿童图书很成功,校长让他管理全校的图书,所以全校有限的图书资源都被周继廷安排得很好。没想到,这件事为他几十年后的资本运作埋下了伏笔。
周继廷将此总结为“资本交易流增值的时空观”,即资本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交易增值。周继廷认为,今天北京科学院几千万甚至上亿资金的顺利运转,得益于当时对绘本的管理,以及日后担任县委书记时积累的工作经验。
当然,办学远比管理绘本复杂,但正是基于对资本形式的深入学习和透彻理解,加上勇于承担风险,善于灵活运用各种资本形式,北京科学院才在管理实践中数次突破生死关口,逐步做大做强。
从严治校育人。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3年6月经教育部注册成立。先后获得“助学示范校”、“北京市绿化先进单位”、“全国优秀法制学校”等20多项荣誉称号。这些成绩与周继廷“从严治校,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是分不开的。
建校初期,周季廷琢磨了国外伊顿公学、西点军校的管理办法,考察了安、沪、广等地的私立大学,并借鉴了北京几所办得好的私立大学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从严治校”的方针,并将其列为“从严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四大方针之首
“其他的特点可以忽略,但是‘从严治校’的特点一定要坚持。严是主要策略,爱是出发点。当严格的要求得到满足,爱就会实现。”周继廷认为,严与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当前民办高校不可或缺的管理原则。
“严”不仅是对京科院师生的要求,也是对周继廷的要求。为了鞭策自己,他让书法家写下“忧为荣,松为亡”八个大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贴在办公室的墙上。这苍凉苍劲、固若金汤的八字,支撑着他奋斗了11年。
周季廷还特别重视德育,称之为北京科学院的“职业教育之魂”。从进校门后的“挫折教育”到“以党建为先导、以信仰文化为核心内容、以三项制度为保障”的全程教育体系,以及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三感恩三关爱”活动实践,与京科院的“德育”主题反复呼应。
周继廷说:“人的理想、作风、意志、信念、毅力等非智力因素都是通过生活和工作磨砺出来的。读书很重要,但仅仅读书是不够的。把书上的道理用到实践中去,才是读书的目的。”
北京科学院八达岭校区有题词。正面是“育人报国”,背面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两个口号时刻提醒着学生们,作为北京科学院的一员,他们的责任和抱负,也是周品季廷对北京科学院的期望。
团队合作出奇制胜。
无论哥伦布多么强壮,他也不可能独自发现新大陆。管理一所学校也是如此。除了一个决策型领导,一个好的团队也是必不可少的。周继廷特别关注了北京科学院的团队——董事会、校长办公室和党委的团队。他认为,评价一个单位的成熟度,主要看领导班子。能否形成凝聚力,是团队成败的关键。
以北科院党委为例,党建的发展引领了北科院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并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就像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说的“小雨从东方来,好风相伴。”。北科院党建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人心汇聚、人心振奋、人心振奋的人文氛围,也被教育家陶希平先生称为北科院做优做强的“秘密武器”。正是北科院人的协作和对学校发展的贡献,才使得北科院成长至今。
在周继廷看来,北京科学院的领导班子里没有奇才,但这些以职业教育为己任的人,都非常重视战略利益和教育情怀,所以团结一致。这样一个向心的“英雄谱”,可以说是北京科学院的一大特色。
这样的一群英雄,为周继廷的管理学派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和基础。在同心同德的环境下,北京科学院的学生受益最大。京科院的同学们谈到自己的学校,总结出四个“幸福要素”,即学校环境优美、专业满意、学习氛围良好、课余生活丰富。这个看似简单的快乐元素,倾注了北京科学院全体教职工的无数心血,也与周继廷“教育就是服务,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息息相关。
因材施教促进就业
众所周知,进入民办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多都是高考失利的学生。除了恢复他们的信心,科学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北京科学院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人人有才,无人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功”的响亮口号。
北京教科院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新理念,与旧的私塾式的“因材施教”有很大不同。它是基于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的一种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样的,有八种基本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内省智能、沟通-交流智能和自然智能。如果仅以某种智力标准来衡量一个人,他可能是一个“学习能力差的人”;如果用另一种智力标准来衡量,他可能是一个“好的学习者”。北京科学院“因材施教”的理念应运而生,打破了“好学生”和“差生”的僵化界限,提出了“人人有才,无人全能,因材施教,人人成功”的响亮口号,并指导教学实践。
教育家陶希平把因材施教的探索比作“根雕原理”,即通过艺术家对根的挑选,把看似不值钱的“弃荒”根加工制作成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但如今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教育”这个根源入手。
谈到就业,周继廷不无感慨:“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矛盾是‘有工作的人却没有工作’,这对社会是坏事,对办学来说也是机遇,把学生培养成就业广谱、专业的后备军,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提升他们的就业权重,无异于霜雪时节傲立的秋菊,独领风骚。”
关于职业教育,教育部要求“以服务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北京科学院正是通过“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利用价值上亿元的校内实验实训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产学结合,根据新的社会需求,采取订单式教育和多种市场化方式培养新型人才。
同时,学校还成立了专业指导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北京600多家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实习就业合作关系。为了贴近市场,北科院请企业管理者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求提出建议,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实践课程,将实训与提前入职相结合,让学生在生产一线学习知识、实践技能。
北京科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一个企业老板曾经夸过京科院的毕业生,说我们用了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硕士生、MBA,感觉他们对企业、对工作岗位的理解不强,很多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还不够重视。像京科院这样明确提出“学专业是为了就业”的目标是很好的,这种办学思路应该大力提倡。
在讲述了过去的成功经验后,周继廷也坦诚地谈到了北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如何解决学生的素质问题,如何保证北大有充足的资金,在闲暇之余用资金投入换取素质的提高,但同时他也相信每一个问题都会让北大向前迈进一步,这让他颇有感触。
展望未来,周继庭踌躇满志:“未来中国的民办教育将从春秋战国进入战国时代,强者为先。北科院正在向‘一流北京、闻名中国、世界闻名’的目标迈进。”
单纯,执着——这是外界对周继廷的评价。在北科人眼里,他们更接近周书记。在采访中,这位阅尽沧桑的长者表现出了自己非常坦率自然的一面。回想起当年慷慨激昂的地方,不禁怒火中烧,或起身打手势,或开怀大笑。我们见过一个人,年过六旬,却依然有理想,燃烧着生活的激情。正所谓“辉煌极平淡,在平淡中,我能看到辉煌。”在周继廷身上,我们看到了北京科学院的未来,在北京科学院,我们看到了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