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鹤年的管理法宝

1947年,郭鹤年以3万多美元起家,在新加坡歌剧院街租了一个三层楼的老店,成立了力克商业公司,从事商业、船务经纪、杂货等。次年,其父郭病逝,返回大马。在母亲郑格如的建议下,1949成立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除了郑格如、郭鹤举和郭鹤年,还有堂兄妹郭鹤庆、郭何瑶、郭鹤敬、郭和郭。公司合并了郭氏兄弟的资产,继承了郭氏家族企业东升公司的传统业务,经营大米、面粉、豆类、糖等。排名第三、年仅25岁的郭鹤年成为总经理。成功后,郭鹤年曾对外界说:“我的母亲为我今天的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她对儿子很严格,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

此后,郭鹤年建立了马来西亚糖厂。65438年至0954年,郭鹤年赴英国学习考察。除了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郭鹤年还对期货产生了兴趣。当时,作为世界上最早发展期货交易的国家之一,英国已经拥有金属、谷物、塑料、糖、羊毛等9个商品交易所。郭鹤年对期货的研究为他在糖业市场的迅速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马来西亚独立后,郭鹤年回归马来西亚。20世纪50年代末,将郭氏家族的全部资金投入制糖,涉及制糖、精炼、销售各个环节。1968年,郭鹤年与政府合作成立了PPB集团的前身——玻璃城种植有限公司,并从玻璃城政府租用了14500亩林地开辟甘蔗园。1973期间,全球市场糖价飙升,甘蔗园首次丰收,不仅为郭鹤年制糖业规避了风险,也标志着马来西亚食糖开始自给自足。20世纪70年代初,郭鹤年成功控制了新马两国80%的食糖市场,并通过与印尼首富林绍良合作,将业务拓展至印尼。在全盛时期,郭鹤年控制了国际市场上年度糖贸易总额的65,438+0/65,438+00。1976年,发起反向收购,将玻璃市场种植变为郭的商业船队,马来西亚糖厂成为玻璃市场种植的子公司(即PPB集团)。PPB集团最初的业务范围并不局限于甘蔗和蔗糖,而是积极向其他业务领域拓展,如通过控股油棕进入油棕种植领域,由郭拥有的棕榈油厂提炼,并通过其在港的嘉里贸易销往中国等地。因此,PPB集团在马来西亚商业版中也被称为郭鹤年的一颗明珠。

随后,郭鹤年利用在制糖业积累的资本,以“水银泻地”之势多元化发展,在种植业、银行业、房地产、航运、保险、酒店等领域进行多元化投资。在一个具体的行业,比如航运业,他的做法还是围绕着行业整合:成立航运公司后,成立配套的码头公司处理船舶维修,而航运业和保险业密切相关,他还成立了保险公司。

酒店业是继糖业之后在郭鹤年的又一成功投资。1971年,郭氏家族正式进军酒店业,投资1亿令吉,成立新加坡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此后,它在各国首都和大城市建立了据点,成为亚洲领先的酒店集团。如今,由郭鹤年创立的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五星级酒店运营商。

今天,郭鹤年的商业王国不仅横跨整个亚洲,还延伸到巴黎、圣地亚哥、温哥华、智利等地。公开资料显示,以为首的郭氏家族拥有超过65,438+00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益或投资,如丰益国际、马航国际航运(3816。KU)、南华早报集团(SCMP)、香格里拉五个国家和地区,总市值近1500亿港元。

除了他非凡的商业智慧、勇气和远见,郭鹤年出色的沟通能力、与商界精英的广泛接触以及及时引入战略商业伙伴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与马来西亚前总理拉扎克、侯赛因·奥恩、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等政要保持良好关系,与东南亚造船商曹联手进军航运业,与印尼商业巨头联手进军印尼市场,与ADM、中粮结盟进军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大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可以预期,郭鹤年对华投资将会增加,这将带动更多投资者到中国寻求发展机遇,迎来中马经贸交流合作的新阶段。

他的名字不仅在印尼家喻户晓,而且已经成为财富和成功的代名词。除了政治领袖,郭鹤年可能是国际社会中最广为人知的马来西亚人。从糖业、酒店、房地产、航运、保险到媒体,郭鹤年创造了无数奇迹。他异常低调的风格也为他的职业生涯画上了许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