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真的是妙手回春吗?曹操为什么要杀他?

“三国分于东汉末年”,这是一个我们都太熟悉的认识。说到东汉末年,最常想到的就是英雄和征伐。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在血海中的普通人中,也有一位华佗救人,最终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之中?

华佗,人物,沛县(今安徽亳州)人,即曹操故里。华佗年轻的时候,虽然对儒家思想做过不少研究,但由于出身等原因,在仕途上始终不能有所成就。所以他后来离开家到徐图(今江苏徐州)求学。而他在游学中所学到的,也不再是经史子集,而是医术。

此后,华佗一边留学一边治病,足迹遍布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随着他足迹的传播,他的名声也随之而来。作为同乡,曹操自然得到了消息。

初平三年(192)至建安二年(197),年过四十的华佗被裴桂推举为,但谢绝了做官的机会。于是,华佗在曹操的要求下,成了他的扈从大夫。

作为医生,华佗在专业领域无疑是优秀的。他一生救了多少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曹操和司马师都是他治的。我们无法确切说出他取得了多少医学成就,但他无疑是创新的,有成就的。他首先发明了“麻风散”,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的麻醉剂。从历史上记载的华佗主刀医生的手术,也可以推断出他的诊断、消毒、解剖、止血都很出色。

但无论华佗本人有多优秀,医生这个群体在当时都不被重视。华佗是读书人,他也坚信“学而优则仕”的道理。但由于出身贫寒,当时朝野混乱,华佗不得不走上从医之路。所以,即使是像他这样的“外科医生”,也“总是用他的医疗来忏悔自己”。

后来因为曹操的赏识,华佗得以直接接近权力中心,虽然只是留在中心旁边待他。但还是在华佗心中激起了一股关于“学而优则仕”的波澜。

为了借助曹操的力量实现自己的追求,华佗奉命治疗曹操的头痛。

当初华佗对曹操的诊断是“针里的针,却不容易。”结果话锋一转,他突然跟曹操说:“近期难帮,可以以攻为守,以治为事,拖延岁月。”如果华佗真的从医生的角度给曹操诊断,然后按部就班的治疗,曹操可能也不会多说什么。但糟糕的是,华佗随后故意拖延治疗进度。

曹操怀疑华佗让自己单纯的头痛难以治愈是有目的的。所以他一直把华佗当医生。虽然信任他,但没有给他官职。然后华佗借口回家,直接满足了曹操的疑虑。

按理说曹操占领北方,不缺什么名贵药材。但华佗以材料不统一为借口,想回家准备。然后他收到了家里的来信,他迫不及待地请假回家。

人们如此匆忙,以至于曹都不能再阻止他们了。结果华佗走的时候,以妻子生病为借口,一再推迟回曹操的日期。在此期间,曹操不仅多次颁布法令派县官催促华佗,还亲自督促他尽快前往继续治疗。但华佗对这一切充耳不闻。

作为一个领袖,曹操对华佗这个医生如此耐心,实属罕见。但他毕竟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就算他对别人有耐心,也受不了华佗对他权威的蔑视。

何况华佗对曹操的不敬,不仅仅是不听话,更是企图敲诈曹操,让他头疼给自己一个职位。于是,曹操一怒之下,命令人去华佗家,并下令如果妻子的病得到证实,就给他40斛,延长他的假期。如果病不是真的,那么等待华佗的只有牢狱之灾。

华佗自然被关进了监狱。曹操虽然还是让华佗给他治头疼,但只是把华佗当成了“工具人”,用完后再把他关回去。直到这时,华佗才意识到他的计划失败了。而且不仅事业无望,自己的命也很可能会丢了。

其实我们对曹操的用人策略还是挺熟悉的。只要利大于弊,曹操基本都愿意用,不管他出身如何,德行如何。能进监狱的华佗,虽然一时医术无敌,但已被曹操判定为“我有病,要自重,但杀此子,绝不会为我断此根耳”。最后只会落得抛弃孩子的下场。

因为华佗和曹操有过这样的争斗,后世有人把华佗视为“人性恶”的江湖骗子,以医术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