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模式与风险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模式与风险

近年来,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如雨后春笋,融资性担保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中小企业发展和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了桥梁,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融资担保业务模式

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担保人不履行所欠债权人的融资性债务时,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目前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多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使用的资金有什么特点?短、频、急?担保公司利用自身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在以下方面实现与金融机构的对接:

1,在贷款项目的选择上。担保公司可以以市场化的方式探索并向银行推荐项目。因为大部分担保公司都是在当地经营,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银企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银行来说,也需要担保公司长期拓展和培养优质客户。

2.可以有效解决贷款的时效性问题。银行贷款流程繁琐,审批手续多。而担保公司的运作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大大节省了企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满足企业主对急需资金的需求。

3.事后风险释放机制无可替代。银行项目出现风险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处置抵押物,诉讼成本高,流动性差。担保机构的逾期代偿可以及时有效地消除银行的风险贷款。

二、担保公司的利润来源分析

担保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而银行属于金融行业。两者在形式上相似,在功能上都可以为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但仍有本质区别:担保公司不以自有资金放贷,而是以企业信誉担保,银行放贷。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在银行的信用可靠性上达不到贷款标准,可以找担保公司担保,银行不愿意做的相对有瑕疵的业务的相对风险由担保公司承担。因此,银行必须对担保公司的“利润来源”有必要的了解和分析,以确保其能够保持正常的利润水平和赔付能力。

担保公司利润来源(以注册资本1亿元的担保公司为例):

(1)银行业务。假设其银行业务为5亿元,按照担保放大倍数1:10计算。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担保利率应控制在同期银行基准利率(目前行业通行利率为3%)上下50%以内。其年营业收入为:50000?3% = 15万元。

根据2010年4月30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65 438+00]72号),担保机构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照不超过1%的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和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支付。累计风险准备金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提取差额。根据上述要求,企业最终税前利润为250万元,而公司货币资本被冻结5000万元,毛利率仅为16.7%。主要指标如下表所示:

(二)民间融资业务:主要包括过桥贷款业务和民间担保业务。

过桥贷款主要是指担保公司在银行贷款到期后、续贷业务发放前,利用其信息优势,为满足中小企业需求而给予的拆解资金;或者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竞拍土地之前,向担保公司申请资金,以获取大量的竞拍资金。房地产企业取得土地手续后,从银行取得抵押贷款来偿还。在担保公司整顿之前,担保公司从民间吸收资金的成本是每月1-1.2分钱,而担保市场的融资价格通常是1.5分钱,甚至达到2分钱。以公司剩余货币资金5000万元放贷,其利润可达12万元/年。

民间担保业务与银行业务类似,但与银行业务相比,担保公司可以降低缴纳保证金的资金成本,同时担保率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相对于中小企业的用户,资金成本高于他们从银行获得的贷款。

(三)投资业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以自有资金投资,限于国债、金融债、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其他无利益冲突、总额不高于其净资产20%的投资。

(4)补贴收入和保费补贴委托贷款也是机构开展的中小企业融资再担保业务,按照不超过年度再担保额的0.5%给予补贴。

三、担保公司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来源分析

(一)担保公司问题的原因。目前担保行业存在的问题是由国家货币政策失控和担保行业逐利冲动的内外因素造成的。

1.外部因素: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M2货币的平均增长超过18%。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外汇储备激增导致基础货币存量快速增加,直接影响物价上涨和人民币贬值,民间资本急需寻找有效出口;

2.央行对存款工具的过度使用和银行的紧缩政策导致中小企业可获得的银行货币快速下降,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严重依赖外部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向民间融资是必然的;

3.担保公司从民间借贷中获得的利润远高于银行业务,外部监管部门对民间借贷业务的监管能力和措施也远弱于银行业务。

(2)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析。在担保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担保机构亏损的因素是不确定的。这给担保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诸多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担保公司在自身业务管理中的业务风险。

(1)机构风险。担保机构的业务操作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业务审核要有集体讨论机制。如果担保机构不制定完善的业务管理制度,担保过程中就很难避免违规操作,人情担保、关系担保都会导致担保机构亏损。(2)操作风险。控制运营风险,防止因工作失误、人为因素或其他管理不完善可能造成的损失。将操作风险控制在较低、合理的水平,是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提升担保机构核心竞争力、促进担保机构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2.经济周期和国家政策带来的风险。

(1)经济波动的周期性是担保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在经济下行期,担保机构往往会因债务人所在行业市场不景气、履约困难、收入减少、本息回收困难、坏账增加等原因而增加赔付。担保风险管理是否审慎、全面、稳定、高效,往往最能体现在经济萧条时期。

(2)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必然引起社会再生产领域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变化,也会引起经济活动中社会产品和资源的总量、结构、行业分布、价格、税收和外汇流向的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给担保机构带来风险。

3.债务人信用问题引发的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

担保机构为债务人提供担保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债务人在约定的期限内偿还贷款。债务人到期不能偿还的,债权人将损失部分或全部转移给担保机构;如果债务人资不抵债甚至破产,担保机构遭受的损失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