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雷怎么唱《沉阳》?

陈梦雷:天竺恒运。

还有一位为盛京辽沈文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官员。他也是戴子,即陈梦雷的好朋友,被称为“宋河老人”。

福建官员陈梦雷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颖的陈梦雷,12岁考中秀才,19岁中进士。第二年,他进京考取了一个二等秀才,并选择了庶吉士院士的书院,秘密求学。因为他还通晓“官话”,也就是当时满语,这在汉族官员中是相当少见的,所以在康熙十二年(1673),他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可以说是年轻人的成功。

当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发动反抗朝廷撤藩决定时,陈梦雷只是因为随母回乡而滞留在后关。据福建靖南王耿说,他附和吴三桂叛乱,活捉了父子,胁迫接受了员外郎的伪职。陈梦雷拒绝承认患病,然后剃光了头发,逃进了一个空空的网里。康熙十六年(1677),清军收复福建,耿投降,被错发假职保。是同乡大学生许帮他把死刑改判为流放,送到盛京做奴隶。从此,陈梦雷步入了人生的低谷。

康熙二十一年(1682),陈梦雷被流放到盛京。正巧奉天府知府尹高尔和他的继任者董正在编辑《盛京通志》。我听说《陈梦雷》是国子监编辑的,所以我留下了陈梦雷,并邀请他主持他的书的编纂工作。这样,陈梦雷不仅使自己免于在驻军中沦为奴隶的屈辱,而且还安定下来,投身于《盛京通志》的编辑工作。这是清代第一部关于盛京的大型地方志,在陈梦雷的参与下圆满完成。同时,他还奉命指导和审读《海城县志》、《承德县志》、《盖平县志》,为清初盛京地区地方志的编纂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梦雷留在盛京后,还“建了一座‘云思草堂’,花美、石美、帛美,天天乐写,游人甚多”。为了传播传统文化,他开门授徒,讲解经典,讲授历史。曾几何时,在盛京,“大臣官宦子弟随进士”,陈家人头攒动。这位流亡学者受到人们的尊敬。

在这样的新环境下,与盛京文人士大夫的交往日益频繁,并创作了大量关于廖、沈的诗歌。“这是桂海春的事”,描述了他在盛京办图书馆、教学生的情况。《过双峰归沈》描写了他去前山双峰寺拜谒禅师(信)佛塔,回到盛京的情景和感受。《丁卯·夏梦·云思草堂落成》、《黄书巍原韵》(四首)描述了他对盛京曹云草堂的构思,《辽河为韵之限》描绘了辽河的深秋景色,都鲜明地打上了盛京的烙印。

虽然被流放,虽然远离京宫长城,但有了府尹的关怀和相对稳定的生活以及写书作诗的环境,陈梦雷的写作兴趣一直很旺。有一段时间,他走遍沈阳和国外,以极其细腻的观察,为盛京风光拟出十六景,每景一首诗。提议的16个场景依次是-

十六景之一:天竺横云;

十六景之二:开城雪;

十六景之三:东园满菊花;

十六景之四:龙石观莲;

十六景之五:真正战胜斜光;

十六景之六:夜渡浑河;

十六景之七:御花园的春天;

十六景之八:黄山秋猎;

十六景之九:神水春游;

十六景之十:永安秋水;

十六景之十一:月上堤;

十六景之十二:塔湾大雁;

十六个场景中的十三个:游静·萧中;

十六景之十四:天坛松月;

十六景之十五:南塔柳荫;

十六景之十六:望云障。

他留京十六景之一《天竺恒韵》有诗云——

一柱擎天,居然岳真宗。

如何精神好,五色皆从龙。

功德昌盛千年,对各国毕恭毕敬。

经过富饶贫瘠的耕种,依然郁郁葱葱。

天柱山,原名东牟山,位于浑河北岸,盛京城东四十里。因为山势险峻,苍松如海,白云缭绕,所以有独特的风景。后期金命十一年八月,清太宗努尔哈赤病逝。可汗即位后,皇太极选择此山建丘,安葬努尔哈赤,定名为涪陵,俗称东陵。东牟山从此叫天柱山。后来,由于康熙皇帝将东游涪陵作为例行的祭祀仪式,涪陵因葬有清太祖而备受推崇,于是陈梦雷选择“天竺横云”作为留京十六景之一。“恒云”,白云之形也在左右。《天柱恒云》是一幅白云环绕的天柱山壮丽画卷。

天柱山涪陵神道

诗的前四句写的是天柱山很美,清朝的始皇帝开了一个不平凡的事业。“一柱开天”苍劲有力,“开天”是指葬于天柱山的努尔哈赤,开天辟地,开创了空前的事业,埋葬了始皇帝。天柱山可谓辽东边的岳震之山。在这里,有一种吉祥的氛围,聚集了各方英雄与皇帝一起创业。诗中的“五色”,据《礼记》和记载,孔说:“五色即蓝、红、黄、白、黑,据五方。”在这里,五色是指所有的当事人和场所。“从龙”就是和皇帝一起创业。诗的后四句是诗人对清帝功德的赞美,也是对天柱山葬帝的赞美。“蒸品”原指秋冬两个节日,这里一般指祭祀祖先。总之,清朝始皇帝的功过被历代称颂,始皇帝的奏折被四面八方推崇。正因为如此,盛京成为帝都或首都后,四季如海,四季常青。“奇峰”是个古老的地名。

“祁”指祁山,位于今陕西省祁山县东北部,是周人始祖古的居住地。

“丰”,在陕西省长安县西北,是周朝的都城。“奇峰”指的是周朝的发源地,诗中的中代指的是强大王朝的发源地。

陈梦雷:真正战胜了斜射光。

陈梦雷《留京十六景》之五是《真胜暮光》,其诗云——

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夕阳倒映在清澈的树荫下。世人皆知大乘,曾说是方。

把一只鸟放回林乐会让人看得很远。之后,风发梵音长。

崇德三年(1638),皇太极谕旨下达三年,在沈阳外芒门(小西门)西北五里处修建史圣寺。因为是蒙藏民族信奉的密宗喇嘛教寺庙,皇太极曾多次在此接待蒙古王公。

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供麦达利佛)、摩诃嘎拉塔(供金摩诃嘎拉佛像,天聪八年(1634)蒙古摩尔根喇嘛送至盛京)和四体碑(满、汉、蒙、藏)。大厅全部用黄色琉璃瓦装饰,金碧辉煌。寺内还种有松柳,景色宜人。人们也称之为黄庙或黄庙,除宗教仪式外,常作为人们送别的场所。因此,它也被陈梦雷选为首都16个景点之一。

史圣神庙

诗的前四句也是写风景,歌颂胜利。第一副对联勾勒了寺庙环境之美,寺庙建筑金碧辉煌,院中松柳倒映夕阳,蔚为壮观。转莲赞皇寺是各方膜拜的佛教圣地。“大乘”是佛教的名称,指传到北方的佛教,即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诗的后四句是关于黄庙的活动和感受。因为它具有宗教和送别的双重功能,所以诗人在这里写道,既有“把鸟送回林乐”,又有“把人抱在远处,伤害人”。“被拘留的人”,即在其他地方被拘留的人,自然包括陈梦雷这些漂浮的官员。末联“小马之歌”指送别之歌,书《韩曙王石传》编:“指宋吹诸王,曰‘小马之歌’。”这个“小马”是诗经的标题,它的文字说:“小马在门口,仆人和丈夫在那里,小马在路上,仆人和丈夫在开车。”“小马”也用于歌唱和歌颂。“梵音”一般指寺庙中的声音,包括诵经、诵经、敲钟等。李与梵音在黄寺唱和的两句话,在告别后远离黄寺的人们耳畔依然回荡,使黄寺的告别显得深情。

陈梦雷:黄山秋游

陈梦雷《留京十六景》(八):黄山秋猎

黄山秋天的气息很好,比打猎更阳光。

偶像化疾病,鹰被电照亮。

成千上万的骑手在早上排队,甚至在晚上的营地。

作为一个英雄,你应该为自己的外表感到羞耻。

黄山,盛京以南三里,俗称“荒山”。当年有一个皇家狩猎场,宗室和八旗官兵在这里狩猎狩猎。“猎”就是比赛中射,比赛中射。

这首《黄山秋猎》描绘了当年盛京的一幅人文景观,展现了皇家狩猎场秋猎的壮丽画卷和八旗官兵的尚武精神。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的分类,有自然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秋猎”属于非自然遗产,它不是以建筑为基础的物质遗产,而是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人文景观中的非物质景观。诗人抓住了黄山景观的这一特点,着力描写了秋猎的精彩、壮观和刺激。第一副对联说明“狩猎”时是晴天后,“下巴”和“脖子”两副对联重点讲述了“狩猎”在狩猎场上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和场景:“铁骑偶像化疾,苍鹰轻于电”,一组组地上和天上的镜头展现了“狩猎”的紧张和壮丽,士兵的坐骑。

“晨起千旗列队,夜起千火扎营”这句话,把八旗官兵秋猎时的气势之大,场面之壮观,呈现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千旗”“千火”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很吸引人。成千上万的旗帜在晨光中飘扬,成千上万的火焰在夜空中闪耀。多么壮丽!多迷人啊!正是这壮丽场面的感染和震撼,作为学者的陈梦雷感慨地说:这真是英雄壮举,我为自己是白面书生而感到惭愧!

黄山狩猎场早已不复存在,但透过陈梦雷的五律,我们仍能听到当年激动人心的歌声。

陈梦雷:月亮上的堤岸

陈梦雷《留京十六景》第十一首《堤踏月》诗云——

周道通郭靖,还不如踏上月球。

更安静,星星一天比一天清楚。

栖喜鹊惊思,鸟啼远游。

口哨曲未醒,茅店已啼。

大堤,不是这里的河堤,是指当时从盛京通往广宁(今辽宁北镇)的道路,是连接关内外交通的重要路段。在陈梦雷的《盛京史》卷十五中,乾隆皇帝写的一首题为《永安桥》的诗说:“从盛京到广宁很难。太祖先定建沈阳,命人修建,重叠道路一百二十里。”皇太极崇德三年五月(1638),再次“修盛京-辽河路,两边挖壕,中间高三尺,宽十尺”(《清太宗实录》卷四十一)。这条“十英尺宽”的路两边挖有壕沟,中间高出三英尺。难道不是大堤的形状吗?因此,道路也被称为“大堤”。300年前沈阳和北镇之间就有这么一条路,就像今天沈阳和北京之间有一条沈京高速。它既宏伟又方便。你怎么能不以走在上面为荣呢?因此,陈梦雷选择了“堤上踏月”作为“留京十六景”之一。

这首诗简单自然。第一副对联写的是通往清朝首都的“州道”(大道)。在月球上行走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而第二副对联把这种感觉用扩展的方式写了出来。

颛顼写《更岚》、《星晓》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静”,天空的“清”,在水墨画上表现出昨夜“大堤”的静谧之美。颈对联写的是内心的感受,“栖鹊”惊出诗人的“乡愁”,“鸟鸣”为旅途增添了一份悲凉。最后一句写在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大堤”上,天空呼啸着向前。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茅店鸡叫了。我猜想,也许陈梦雷在300多年前真的有过在这条“大堤”上赶夜路的经历?不然为什么他的《踏月上堤》这首歌写的那么生动优美!陈梦雷:南塔柳荫

《留京十六景》第十五首是《南塔柳吟》,其诗云——

哪里的光影好,城南十里绿。春节的枝头袅袅,夏天的影子看不见。

雅爱清风舞,零毛毛雨更好。我不忍心经常折,我讨厌亭子。

南塔,位于盛京南五里的广慈寺,是当时盛京城郊四塔之一。建于崇德八年(1643)一月,顺治元年(1644)六月。从盛京以南到五里河(又名神水河、神河、浑河),当时河流和水泊纵横交错,柳树遍布,柳荫春夏连片,如云,景色宜人。这里是清初盛京的旅游胜地,每年春夏到初秋吸引大量游客,所以陈梦雷也把目光放在了这里。

这首诗写于乾隆义海(1695)的秋梦。诗的开头,诗人自问自答,露出城南南塔下的“好树荫”,绵延十里。颛顼写的是春夏柳荫之美。春天,纤细柔软的柳枝在微风中飘荡,夏天,柳叶被繁茂地编织成一片浓荫。多好的一幅水墨画。项链协会的诗人用“风雅爱清风舞,不如零细雨”来表达对柳荫的喜爱。在对联中,诗人出人意料地用诗表达了在南塔柳荫下,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一个是他不忍心看着美丽的柳枝被人频繁折折,一个是他在亭子里和朋友告别,感到伤心难过。

这首诗随势而出,结尾新意十足,值得研究。

这十六首诗是清初对盛京胜境的第一次总结。虽然之前有沈士林、潘福云等人吟诵“万泉八景”,但那是对城市本地景点的总结。

这一次,陈梦雷开阔了眼界,仔细考察了盛京的许多风景,才选择了他最喜欢的十六景来吟咏。这十六首诗使人们对当时生活的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今天的读者领略到清初盛京的不凡风貌,具有很好的史料价值。特别是陈梦雷的开创性工作,加深了几百年来人们对沈阳山水的印象,辐射出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自然,由于这《留京十六景》是陈梦雷的个人选择,难免有所偏爱,但也忽略了当时已被人们认可的旅游景点,如苗公恩、沈士林等反复吟诵的万泉风光、万柳塘、昭陵等。,都是值得被吟诵为留京景点的。甚至在陈梦雷写完《留京十六景》后,他还在诗集里加入了《留京十六景》以外的胜景唱和,丰富了他对盛京胜景的描写。

陈梦雷:六都北郊的白塔。

百尺宝塔收了一根烟,曾经听说古寺传于唐朝。

雕栏映日月天,宝多韵风。

亭外,苍陵在暮云边。

几经沧桑,梵唱依稀如往昔。

北郊白塔位于盛京外的崇寿寺。《盛京纪事》已经出版二十九年了:

“崇寿寺有塔,明万历年间重修。碑文说这座塔建于唐代,由尉迟恭监造。康熙三年(1664),臧丁刚、祖辉重修。”50年代初,我在大东区横街小学读书的时候,和同学在白塔下玩耍。后来50年代末沈阳城墙被拆,城楼被拆。从陈梦雷诗歌的描述来看,这座寺庙的盛况引人入胜。

诗的第一副对联,突然描写了白塔的巍峨模样:“百尺宝塔遇上烟嘴”“一座宝塔”,又叫“浮图”,梵语中“sū”挡波,即“宝塔”。高耸的白塔充满了空中的交通灯。接下来,该塔历史悠久:“古寺传于唐”。下巴和脖子两副对联描绘了崇寿寺内外的景色,渲染出一幅古寺风光图。先写寺内雕栏映月晴空,塔上挂钟(宝多)随风摇动,飘向远方的天空。然后写古寺外松柏掩映的昭陵浴晚霞。对联里哀叹沧桑,唯有殿中梵唱与当年相似。

在陈梦雷被流放16年、康熙37年(1698)之后,康熙皇帝第三次东游,给了他改变命运的机会。在祭奠完祖先之后,康熙皇帝有幸在城里,读了数百名官员的诗,还读了陈梦雷的诗。他不仅非常满意,还被下令赦免,送回北京。

古今图书融合的书影

陈梦雷回京后,教太子认真读书,潜心工作,受到皇帝赏识和太子待遇。课后,他利用尹稚的“写意堂”中的书籍和他收集的大约15000本书。编译成汇编。这项工作始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直到康熙四十五年才完成。

而且写的是“入大会后”,好评如潮。在尹稚的支持下,《陈梦雷》经过十年的修改完善,于康熙五十一年呈献给康熙皇帝。康熙帝看后非常高兴,特意命名为《古今图书集成》。同时下令设立“古今图书集成”博物馆,并由尹稚、陈梦雷为首的一批官员不断补充,允许手稿放行后刻制。

陈梦雷的才华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特意将城北第一府赐给了陈梦雷,并到了他的书房,为其题写了一幅对联:“松高枝茂,鹤旧羽毛新”,送给了获得此殊荣的陈梦雷和陈梦雷,并将书房命名为“松鹤山房”。

但好景不长,他命运多舛。厄运再次降临到他身上。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康熙皇帝叶璇病逝,第四子胤禛继位,改雍正。

胤禛登上王位后,对他的哥哥进行了报复。首先对他三哥身边的重要官员进行手术,逐一排除。12月12日,雍正帝颁布法令,追究陈梦雷的旧账。结果,73岁的陈梦雷被流放到黑龙江的卜奎(今齐齐哈尔)。十九年后,乾隆六年(1741年),九十二岁的陈梦雷死于卜奎守备。

陈梦雷前后花了二十二年编写《古今图书集成》,被雍正帝收走,蒋廷锡被重新分配到图书馆,陈邦彦主持。《古今图书集成》刻本完成时,在体例上只把“志”改成了“典”,其他都没变。然而,尹稚和陈梦雷这两位真正的英雄却被从名单中删除,代之以蒋廷锡等人的名字。这真是一个世界奇迹。

乾隆皇帝看了地图。

历史记载了清初大学者陈梦雷的悲剧,也记载了他发展清代文化的卓越成就,包括他在辽沈文坛的绝唱。陈梦雷的生平著述在《宋河方善集》和《宋河方善集》中代代相传。

在清朝的东北,有一些诗人写了许多赞美盛京的诗。比如董国祥,明朝崇祯十三年进士,入清后到了刑部右侍郎、吏部。顺治十七年(1600)初,贪官陆被流放到盛京上阳堡。他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到上阳堡后,主持编纂了清初东北第一部县志《铁岭县志》。他往返于上阳堡和盛京之间,著有《盛京姬叔》和《赠妙教精师》(即景游宫道士苗)。再比如桐城名士方之子等。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至内阁秘书。康熙五十年(1711),因《南山集》文狱案,随父方被贬卜奎。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仍然著书立说,写诗,尤其是纪行的诗。康熙五十六年四十岁死于驻军。著有《鹿堂初稿》、《出关诗》、《龙沙略》,其中《出关诗》中有多首咏辽、沈的诗。例如,在广宁同年,武铁、盛京等地的显祖前来迎接他。,他北上卜奎时,还在孤家子、镇北堡等城镇和关口留下了诗词,有兴趣的人可以找来阅读,可以大大开阔眼界,重温历史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