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国未来的生活。
再比如,人在开车时,只要设定好目的地,就可以在车里睡觉看电影,车载系统会通过路面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智能驾驶;当人们生病时,他们不需要呆在医院里。医生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仪器24小时监测病人的体温、血压、脉搏等。
微软的《智能家居》描述了这样一个未来场景:孩子们只要站在屏幕前的固定区域,就可以通过自己真实的动作扮演电脑游戏中的角色。因为传感器会感应到真人的动作,传送到电脑上转换成游戏,而这个游戏也可能是互联网游戏。
传感器网络是感知世界、连接事物的综合信息系统。从用户或者行业应用的角度来说也叫物联网,可以广泛应用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移动通信网连接人,传感网连接物。据Forrester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业务与现有的每个人的互联网业务之比将达到30: 1,下一个万亿美元的通信业务将是物联网。随着各国基于传感器网络的“U社会”计划,特别是美国“智慧地球”的启动,传感器网络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将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引发国际信息产业的重新洗牌。(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体系
无锡把物联网和“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建设作为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培育新兴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无锡将以强烈的机遇意识、竞争意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城市的力量,汇聚城市的智慧,加快城市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牵头,成立了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管理委员会,滨湖、西山区成立区级领导协调机构。将“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任务按月分解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和督查通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二)明确目标和思路,制定专项发展规划。
在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建设纲要》、《无锡传感网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空间布局规划》。力争2020年前后,将“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核心园区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传感网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产业规模化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示范区、传感网信息服务和高端人才聚集区。
(三)积极争取* *搭建技术研发平台。
一个月来,无锡全市上下都在协调各种力量争取。先后走访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中科院,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努力确保无锡被确定为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微纳传感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传感网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8个国家级平台落户无锡。中科院、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电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所在的无锡市物联网R&D机构设立工作已基本到位。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机构和企业均表示愿意整合R&D资源,积极参与“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建设。
(四)加快载体建设,狠抓重点合作项目。
无锡始终把载体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的“重中之重”。扩大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资本规模,积极筹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传感网创新园、产业园、信息园建设稳步推进,中电集团物联网R&D机构等一批重点合作项目陆续入驻。
(五)结合区域特点,推广应用示范项目。
为推进全国首个“感知城市”建设,结合各部门、不同领域的实际需求,率先启动实施无锡机场周界防入侵传感网、市民中心公安传感网、太湖水环境监测传感网等应用示范工程。这些项目的研究主体和合作伙伴已经明确,正在制定实施方案进行技术论证。未来一段时期是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落实推进措施,周密部署,加强协作,强化责任,认真落实,发挥全市力量扎实推进这项工作,切实抓好细节,抓出成效。
(1)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与上海竞争。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随时跟踪工作进展和动态,及时修改完善相关申报材料。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给予无锡建设“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更多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
(2)抓紧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建设进度,与中国移动联合组建传感网与TD网融合产业研究院,积极推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家电网等公司在无锡建立物联网应用研究机构。密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尽快将合作意向变为现实。
(3)加快核心园区和产业公共平台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核心园区建设。其中,传感网创新区和信息服务园明年将建设30万平方米和35万平方米的载体,传感网产业区明年将完成基础设施框架建设,大型建设项目超过10个。重点建设传感网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超级计算机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和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4)全面完成七大标志性应用示范工程。确保无锡在周界入侵防范物联网、公安物联网、环境监控物联网、智能交通物联网、智能电网物联网、LED产品物联网、医疗监控物联网等应用领域形成领先的示范效应。
(5)尽快形成企业集群。组建江苏传感网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加快引进具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实力雄厚的国内外知名传感网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并购合作,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主业突出、主导产业领先的大型龙头企业。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6)突出人才支撑作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计划,围绕引才、育才、用才三个关键环节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一批占据关键领域技术制高点的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家,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问题的高技能人才。
(七)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服务协调,优化服务流程,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广泛宣传各项政策信息。加大政府投入,安排专项建设配套资金,充分利用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对重点企业实行适当税收减免。积极开展银企合作,扩大重点企业授信额度,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不断完善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形成完整的服务保障体系。研究制定创建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企业入驻和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打破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