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蛙背后的故事
也就是那年夏天,他和住在附近小区的朋友袁乾隆坐在一起,聊到了时下最火的移动互联网。
虽然在当时,相对于一大批互联网公司有意向移动互联网迁移,手机行业的许多家族还在专注于功能手机领域的“最后一桶金”(即使在今天,深圳华强北仍有新的功能手机品牌不断涌现),但赵和袁两人产生的紧迫感,可能与他们在功能手机漫长产业链中的位置有直接关系。
2000年,奈作为国内最早的手机设计公司嘉盛联桥的联合创始人之一进入手机行业。此后担任上海最早的智能手机解决方案公司易人科技e28的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负责市场推广。袁乾隆原是朗讯全球产品经理。2004年加入祁龙科技,担任R&D副总裁,领导成立了基于MTK平台的方案设计团队。祁龙上市后,他于2008年离职,创办了一家创业公司,开发MID解决方案。
这样的两个人聚在一起,原本只是从感叹功能手机时代手机厂商之间因为MTK的交钥匙模式导致的同质化竞争,使得方案设计公司面临越来越艰难的生存瓶颈,但是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了移动互联网。
显然,从方案设计公司的角度来看,在功能机时代,由于MTK的交钥匙技术已经解决了将所有内置功能集成到手机中的最基础工作,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在外面加上一件“漂亮的外衣”。这种细致的分工,在利用规模效应将成本降到最低的时候,恰好满足了当时国内消费者对手机最基本的需求,比如“打电话、发短信、价格便宜、外观炫”。
但是,这种标准化、规模化的做法本身就与差异化、个性化背道而驰。这意味着选择MTK的功能手机厂商很难从一开始就通过体验的差异化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并进一步转化为产品溢价和利润。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无论是具有颠覆性体验的iOS系统,还是开源的Android系统,都为国内手机厂商和方案设计公司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让来自手机方案设计和UI/UE设计的赵和袁也看到了新的机会。
在这次谈话的最后,袁乾隆非常激动地说:“移动互联网将是中国未来三到五年最好的行业。如果你现在不进去,三年后你只会成为一个普通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进去就是在Android平台上提供更多本地化的软件和服务,也就是做Android手机的OS操作系统的二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