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工业发展

高塍镇,在外资产业集聚区、桃园产业集聚区已基本建成的基础上,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高塍镇中心区建设,加快打造快速发展新平台。特邀苏州科技学院规划设计研究院,高起点设计,高水平推进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000多万元进行集中区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和土地平整,依法拆迁房屋6万多平方米,连接了东部外资工业集中区、中部中心区和西部桃园工业集中区,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有效放大了集聚效应。工业集中区成功引进凯普电子、罗珀阀门等一批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美元的基地型、大型外资项目,新增入驻企业50余家,累计达到120家。集中区的产出规模已占高塍镇经济总量的90%以上。

随着投资创业综合环境的日益优化,坚持优化做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扩大有效投资为抓手,已成为高塍镇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自觉行动。远东集团作为电线电缆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不断加大投入、增强发展后劲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实施国内领先的高科技项目——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企业实现应税销售额70.06亿元,同比增长83.56%,集团年营业收入将突破100亿元,成为宜兴首家“百亿企业”。高塍镇以远东集团为龙头的电线电缆,以姚鹏、华都、博达为龙头的环保,以李绅化工、运通实业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以余浩纺织为龙头的纺织服装日益突出,规模经济在当地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95%左右。

藁城的工业发展迅速。从明清到民国,只有缝纫、砖瓦建材、食品加工、酿酒、铁木业等手工业。上世纪50年代,镇(公社)成立了铁木竹生产小型合作社和小型粮食加工厂。70年代末,环保产业开始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环保产业崛起,在中国独树一帜。1979~1981年间,以环保为支柱的高成工业,年产值几乎连年翻番。从65438到0985,全乡(镇)工业产值连续七年居县(市)首位。1987年乡镇企业156家,从业人员6981人,工业产值148万。1990年,藁城实现工业产值最高(2.46亿元)、销售收入最高(65438+7200万元)、销售税金最高(91700万元),为宜兴三镇工业之最。次年,藁城实现工业产值最高(3654.38+0.5亿元)、村办工业产值最高(654.38+0.7.3亿元)、工农业产值最高(3465.438+0亿元),为当年宜兴之最。65438-0992,高塍镇在北京召开“环保(工业)之乡”新闻发布会。会后,《工人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新民晚报》等。发表关于“环保(工业)之乡”的报道,高成一举成名。65438-0994作为宜兴市的试点,藁城率先进行了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工业发展增添了活力。同年,突出实现了所有者权益、固定资产、账面利润、国税收入、镇级财政收入、企业后劲投入、职工收入、企业资产负债减少的“七增一减”。年末,全镇工业产值突破6543.8+0亿元,达到6543.8+0.25亿元。1995年,全镇只有256家环保企业,固定资产153万元。产品有五大类,116系列,685个品种,产值1175万元,工业总产值65438。自1996以来,藁城的产业发展重点是产业的扩张和投资者的多元化。到1998,已建立外资企业11家,民营企业220家,外贸供应达到183万元,产值1998。65438至0999,该镇工业发展注重投资结构优化和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同年,全镇完成了654项产品的企业标准制定工作,一批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2002年,共有421个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其中164个企业通过了ISO 90065 438+0:2000版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从业人员7563人,工业产值24.33亿元,其中环保产业产值1.5438+0亿元;应税销售额9.56亿元,其中环保产业6.23亿元。藁城已发展成为全国环保企业密度和知名度最高、工业产量和环保市场份额最大、环保产品种类最全、高新技术产品最多、环保产品原辅料供应体系最全的乡镇级环保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