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各个岗位的职能和级别是什么?
目前,国内对“投资银行”的概念有些混乱。主流的认可应该是“境内券商”=“外资证券公司”,“境内券商”对应的是国外“投行事业部”的概念。
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在国内提到投行,是指证券公司下面的投行部,负责股权融资(IPO、M&A、再融资等。).有的券商还会把债券融资业务归为投行部,有的大券商会把投行的债券发行承销和二级市场的债券交易归为固定收益部。这种区别对投行的概念没有本质影响,所以这里就不一样了。
非投行人士对投行的岗位职能更是一头雾水。有段时间A、VP、MD、保代、准保、部门主管、承包、承接、核保、前台、中后台等。我接触过很多审计师、私人投资者等财务人士。虽然每天和投行员工打交道,但是对投行岗位的理解完全是一片混乱,因为投行的工作性质是给大多数人看的。
在主流知识的基础上,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了投行的岗位职能和级别的不同分类,希望尽可能简单的解释一下投行的结构:
1等级分类:A、SA、VP、D、ED、MD
外界对投行谈论最多的就是无与伦比的花哨职级体系。华尔街投行想出来的这个眼花缭乱的头衔,逐渐成为国内投行乃至金融业其他领域的等级划分标准。除了A(分析师)、SA(协理)、VP(副总裁)、D(董事,“董事”的英文直译)、ED(执行董事)、MD(董事总经理/总经理)都是很吓人的头衔,主要是因为投行的初级员工要出去和企业的高管打交道,一般用更高的头衔来表示尊重。
其实这些职称只是一个职级体系,就像阿里的P1-P12或者公务员系统的办事员、科长、主任一样,与职称本身无关。这些英文名的原意在中国有些不接地气。一般券商投行翻译成6个比较实用的称呼:经理、高级经理、副总监、董事、执行总经理、董事总经理。
不同的券商会在不同的对中细分等级,比如A1/A2、VP1/VP2/VP3,或者增加过渡等级EVP、SVP等。以满足实际需要。一般来说,从A开始,平均每2-3年就会有一次大的职级晋升,而从D开始,一般认为是承接和承包职能的界限(当然现实中没那么简单),往往有一定的标准而不是简单的资历积累。举个比较常见的例子,应届毕业生进入投行,本科学历A1,硕士学历A2,博士或SA1的准保(部分券商有相关制度),注册保后可能调整为D,最高MD职级一般对应部门总经理。一般来说,排名居中与资历有关,但晋升速度也受业绩影响。业绩突出或者跨级跳槽,可能会让职级增长很快。前段时间YCM重组的一家合资券商的负责人,晋升MD的时候才365,438+0岁——很多其他行业的员工通过社会招聘加入投行,从a做起的时候才这个年龄,不得不说这个行业真的很有能力,而且还能发展的很快。
但是,职级毕竟只是一个职级序列,与地位和薪资水平没有直接关系。很多大牛部门负责人还是ED,很多资深员工是MD但不负责部门事务。再者,不同券商的排名没有可比性。比如一个大平台主管ed的部门实际掌握的资源远超小券商MD,VP晋升D也是独木桥,不像很多事业部原则上注册保代,直接调D,早些年国外券商跳进大平台还得降一级...相比较而言,小券商的队伍含金量可能没那么高,当然不同行业的队伍更没有可比性。比如别问我私募的VP是什么水平,这个问题的答案。
2工作分类:业务人员、保荐代表人、部门负责人
从表面上看,券商投行员工的分类是除职级以外的工作类型,因为职级只是通过资历来反映基本薪酬水平,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很难用一套体系来衡量投行员工的薪酬和责任。2004年保荐代表人制度实施后,保荐人一度成为宝贵的资源,有权签字的保荐人数量被券商和投行争夺,保荐人数量直接决定了投行可以开展的业务数量。天价转会费屡见不鲜,所以保荐人的价值衡量标准与普通员工不同。大部分券商都为保荐代表人设置了专门的岗位分类,区别于普通业务人员。
现在保修代理人数已经超过3000人,每年需要保修代理签约的项目一般只有几百个。即使是16、17这样的IPO年份,保修代理人所需签名数也不超过1000。另外,有了双签的存在,保修代理其实不再是稀缺资源,好的项目才是稀缺资源,所以超高溢价基本不存在了。但由于保代身份的特殊性,他仍然保持着与普通业务人员不同的福利待遇(基本工资+绩效奖金),一般享受固定的保代津贴和与项目相关的签字津贴,考核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作为主管整个部门的部门总经理,他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相对独立的老板,他的收入会和部门的总收入挂钩。除了他参与项目的奖金,他还负责部门的所有业务,属于不同的阶层。
3功能分类:承包、承担和承保
拿、做、卖基本概括了投资银行的内容,也是投资银行中最常被提及的职能概念。简单来说,包工头负责拓展资源,获取业务,几乎是“拉业务”;承办人负责实际完成尽职调查、规范辅导、材料制造甚至持续督导等一系列投行工作,是实际工作的人;承销商负责发行,包括IPO,企业的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的发行,包括增发,配股,可转债,配套融资等。当然,他们也可能直接与客户对接,负责二级市场业务。
在实际工作中,签约和承接的职能是由投行的前台业务部门来承担的,但一般来说,相对资深且有资源的资深员工会负责签约,初级员工和新员工则主要承担。承销一般由投行的资本市场部(ECM)承担,属于中后台部门。投行的品控部门如内核、品控、风控也属于中后台,相当于内审部门,一般由有经验的员工或有交易所、审计、法律等背景的人担任。
因此,投行的职能也可以按部门分为前台业务部、资本市场部和核心品控部。
4项目组成员分类:项目负责人、签字发起人、现场负责人、核心成员和其他项目组成员。
在实际业务中,前台业务部门人员接触最多的单位是项目组。每个项目组3-4人到5-6人,本身不限。也有可能有一个1-2人或者10+人的项目团队。这些人组成的项目团队具体负责一个项目的工作,总有一个项目负责人在负责(通常也有最终奖金的分配权)。由于项目负责人一般是承包商,不具体负责现场工作,所以也会有一个现场负责人,负责组织项目现场的工作,负责与企业、中介机构的协调。项目组的核心成员一般是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主要参与现场工作,并配备若干项目组成员,通常是新员工或实习生,协助完成各项工作。涉及到需要赞助和签约的项目,还需要配备两个签约赞助人/财务负责人和一个项目协办人(如有)。这些成员一般不在前期确定。发起人是项目风险的直接责任人,项目协办单位是发起人注册的必要前提,一经确定,不得更换。所以这三个签字人的确定一般会比较谨慎,券商也会有具体的程序来决定谁签字。
这些概念的分类是相互关联的,但没有绝对的影响。一般来说,投资银行的本质比形式更重要,完成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及其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是回报最直接的衡量标准。所以排名和职位只是一个参考。不同规模和系统的券商,可能会有不同的分仓方式。想了解更多,需要自己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