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C对汽车公司进行了大量投资..车辆制造商出行是个好生意吗?
文|汽车小说?绿色柠檬
7月2日晚间,SAIC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上汽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AIC香港”)已于当日与神州UCAR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开展合作。UCARLimited 、?UCAR?服务?限量?UCAR?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UCAR”)和?安柏。宝石?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琥珀?创业板”)签署要约收购。根据要约收购的相关内容,SAIC港拟以每股3.10港元的价格现金收购UCAR和琥珀。创业板持有的CAR Inc. Limited(以下简称“CAR Inc .”)不超过613,377,424?股份。
交易完成后,SAIC将持有CAR Inc. and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为什么是汽车公司?
对于这笔总金额约为654.38+0.90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54.38+0.734亿元)的交易,SAIC在公告中给出的理由是,SAIC目前正在努力加快创新转型(从一家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为向消费者提供移动出行服务和产品的综合供应商)。CAR Inc .是国内领先的汽车租赁企业,在相关领域拥有相对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如果收购能够如期完成,将有助于加速SAIC旅游业务的发展。
对于SAIC入股CAR Inc .,汽车圈大多数人的最初反应有些出乎意料。因为就在此前,BAIC刚刚与CAR Inc .达成合作协议..
根据CAR Inc . 6月1日发布的公告,公司董事会已于5月31日收到大股东UCAR通知,与北汽集团(BAIC)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BAIC将从UCAR收购不超过450,790,855股股份,相当于CAR Inc .已发行总股本的约265,438+0.26%..
这意味着,SAIC将在CAR Inc .交易完成后取代BAIC成为第一大股东,中将神州优车司机将不再持有CAR Inc .股份..
先后吸引BAIC和SAIC的汽车公司是一家怎样的公司?换句话说,为什么这两家汽车制造集团选择了CAR Inc?
根据上述公告中的SAIC,截至2019 12 31,CAR Inc .经审计的总资产为246.33亿元,总负债为1654亿元,净资产为80.93亿元。2019?年营业收入为7691亿元,净利润为31亿元。
此外,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CAR Inc .车队总规模为65,438+048,894辆,全国门店超过65,438+0,000家。
从基本面来看,车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线下体量都处于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由于“Luckin Coffee财务造假”事件的影响,与事件发生前相比,CAR Inc .目前的股价已经下跌了近50%。在时机方面,CAR Inc .目前的状况也为外界创造了“抄底”的机会。
旅游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单车利润的快速下滑,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无法从容支撑车企现有的规模体系运营。尤其对于经销商体系来说,仅仅卖新车已经无法支撑经销商的健康运营。当汽车消费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变为存量竞争,也是越来越多的边缘传统汽车企业陷入停产欠薪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传统车企的转型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话题。以“新四化”为大方向的转型早已在汽车行业展开。“出行市场”作为转型选项之一,频频被车企看好。
目前有(享路出行)、(华夏出行)、广汽(如骑出行)、一汽(一汽出行)、东风(东风出行)、长安(长安出行)、吉利(曹操出行、姚出行)、长城汽车(欧旅)、(友旅)、新特(新店出行)、。
“旅行市场”对转型中的汽车制造商来说是个好生意吗?
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咨询公司贝恩公司去年8月发布了一份《亚太旅游市场研究报告2019》。根据这份报告,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对在线乘车和自行车共享等服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虽然网约车的发展一度受到安全问题的影响,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严格的许可制度,但报告仍预测2021年中国出行市场交易规模仍将达到600亿美元。
根据麦肯锡全球管理合伙人彭波去年在一个公开场合给出的预测数据,到2030年,出行市场规模将在7万亿美元左右。
基于以上预测,显然未来宏观层面的出行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但微观层面,这并不意味着当前市场的每一个单一实体都能从中受益。
从出行龙头企业滴滴出行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滴滴出行在网约车市场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至少目前的出行市场有些类似于车辆制造行业,处于高投入、慢回收的局面。
根据滴滴创始人程维去年的说法,“该公司从2012-2018期间从未盈利”。成立6年来,滴滴累计亏损高达390亿元。目前统计数据显示,滴滴成立至今已获得18轮融资,累计金额210亿美元。
滴滴这种多轮融资、全职运营出行市场的龙头企业尚且如此,车辆厂商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截至目前,上述整车厂的出行业务都有所发展,鲜有案例实现盈利。
车企入场和出行背后的逻辑
投入大,回收慢,为什么车企会义无反顾的选择进入出行市场?
SAIC在上述公告中的声明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据SAIC称,“如果此次收购能够如期完成,将有助于SAIC旅游业务?加速…的发展。同时,基于市场化原则,汽车公司和SAIC可以提高它们的资产效率。费率提升和服务创新模式探索方面的合作。”
协同发展可能是整车厂商介入出行市场背后的根本原因。
对此,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欧旅董事长张看来,车企涉足出行市场主要是经营理念的转变,即从产品经营转向用户经营。
根据他在去年举办的“2019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的发言,“客户直接花钱买车。考虑到二手车置换和生命周期的转移,一辆车可能会转移到五个人手里。但如果换成用户管理和出行服务的思维,每辆车每天可以服务30个用户,一辆车下可能有65438+万用户。5到65438+万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
事实上,这与Xpeng Motors的创始人何曾经说过的话类似:“智能汽车的核心是运营,而不是制造”。
当然,斑马网络的CEO郝菲也持同样的观点。他曾在2018公开表示:“五年后,(汽车)营业利润与整车利润并驾齐驱。”
对此,重庆长安车联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任哲在同一场合表示,出行服务的发展为车企带来了直接接触用户、获取用户最真实需求的机会。在他看来,传统的汽车制造业和客户(4S店)之间是有差距的,并不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随着出行的改变,主机厂将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用户,为用户提供服务,进而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
此外,与纯粹的互联网出行公司不同,车辆制造商涉足该领域的意图是提前进行战略布局,为未来的自动驾驶业务收集有效数据。
自动驾驶,这个看似离我们现实生活很远的名词,其实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
早在2018,Waymo就在美国凤凰城推出了全球首个商业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国内面向大众的自动驾驶集中在今年上半年。首先,4月22日,百度旗下的长沙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正式向广大市民开放试乘,市民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呼叫该区域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紧接着,6月23日,高德打车宣布与自驾出行公司文远之星达成合作,正式推出Robotaxi服务。广州的乘客可以从高德乘坐出租车,一键呼叫无人驾驶汽车。四天后,6月27日在上海,滴滴出行首次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虽然这些由互联网出行公司主导的自动驾驶出租车项目仍处于测试阶段,但向公众开放将有助于他们收集更多接近真实生活场景的数据。
车企涉足出行有哪些痛点?
虽然相比互联网出行公司,车辆厂商似乎更财大气粗,至少短期内不存在融资问题。而且在车辆供应方面有绝对优势。但光凭这些玩旅游市场显然不够。
滴滴投入运营后,持续亏损长达6年,无法盈利,足以说明出行的生意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
总的来说,整车厂的出行品牌看起来很热闹,但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在地。比如东风出行主要集中在湖北武汉和襄阳;欧洲旅游主要集中在河北保定和石家庄。
对于车企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痛点就是如何将自己出行品牌的影响力(品牌知名度)从所在城市推广到全国。只有影响力上去了,才有可能从滴滴手里抢市场份额。
此外,如何改善交通也是整车厂面临的痛点之一。独立作战,专注自建平台?或者接入美团、高德等第三方聚合平台。这其中的利弊需要车企综合考虑。
当然,相比前两点,最大的痛点是什么时候能盈利。虽然车辆制造商比依靠融资生存的互联网出行公司富裕,但这并不意味着车企口袋里有足够的资金无限期地“烧钱”出行业务。
尤其是在整个汽车消费市场下行压力加大,单车利润下滑的背景下,“地主无余粮”的车企越来越多。甚至一些车企开始停产发工资。
汽车小说评论;
对于处于转型期的SAIC来说,加快旅游业务发展的关键不是进入汽车公司或其他企业,而是尽快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优势。总的来说也是核心卖点。
现阶段车辆厂商打造的出行品牌同质化比较严重,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一夜之间增加了很多新品牌,滴滴依然占据了出行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
从CAR Inc .的业务构成和SAIC的出行业务来看,SAIC入主CAR Inc .的意义可能是帮助其开拓个人用户的租车细分市场。填补这一市场空白后,SAIC将集合分时租赁、在线租车、商务租车、个人租车等出行服务。
不过这些还是需要正式落地后才能做出更具体的判断。毕竟,在公告中,SAIC也明确表示“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确定性”。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