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血是怎么发明的?
病人大量失血,病情危急时,可以输别人的血保命。但在实际情况中,医院血库的血量总是有限的,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化学家和医学家一直在研究人造血。
有趣的是,人造血与一只老鼠有关。俗话说:“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只老鼠掉进了汤里,这启发了科学家。1966年的一天,美国医学家克拉克博士正在实验室里专心研究,身旁的桌子上放着一种特殊的液体——氟碳化合物。一只常用的实验动物老鼠不知从哪里跑了出来。老鼠跳来跳去,掉进一个装满碳氟化合物的容器里。
克拉克无意中发现了掉进容器里的老鼠。小家伙全身湿透了,还在顽强地挣扎。克拉克医生大发慈悲,把它捞了出来。老鼠获救后,在克拉克面前淡定地抖了抖头发就跑了。
克拉克开始想知道为什么老鼠在氟碳溶液中仍然如此精力充沛,而不是溺水。是氟碳的“神奇”作用吗?
于是,他特意弄来一只小白鼠,把它放在一个装满氟碳化合物的容器里,观察眼前发生的一切。老鼠在溶液中拼命挣扎,但是几个小时过去了,老鼠还是浑身是劲,挣扎着爬了出来。如果它掉进水里,老鼠会死这么长时间。
于是,克拉克博士对碳氟化合物产生了兴趣,并开始认真研究这种特殊的物质。结果表明,这种溶液具有很强的储氧能力,甚至是血液的两倍以上。后来,另一位科学家用碳氟化合物溶液代替血液,注入老鼠体内。结果老鼠在死亡前还能坚持一段时间。
克拉克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日本绿十字公司经理的注意。他立即带领研究人员前往美国进行调查。回国后,他组织了150名专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氟碳化合物不是最理想的血液替代品。后来,人造血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1979年4月,绿十字公司宣布在世界上研究成功人造血液。将碳氟化合物与甘油、卵磷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碳酸钠和葡萄糖混合,可以得到人造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