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产业
海珍品养殖业、海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国内外贸易、海上运输业、旅游客运、海外劳务派遣。海珍品的养殖业是獐子岛渔业产业链中的源头产业,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养殖产量和质量。因此,公司在育苗中非常重视优良苗木的培育。公司通过自主研发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相结合,开展“良种工程”,提高公司育苗技术水平和苗木质量。2004年,公司被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认定为省级水产原种场。2006年6月5438+10月,斥巨资建设的国家级扇贝原种厂正式投产,公司种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其中,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研究的“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及其育种工艺体系”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正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连水产学院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扇贝、栉孔扇贝、硬壳蛤的养殖技术研究。此外,经过公司技术人员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公司在自然取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保证了苗木的优良品质。
①虾夷扇贝
每年6月5438-10-2月进行饵料培育,选择优质的种子贝类。成熟的精子和卵子在保育室人工加热获得,人工授精后孵化成苗,附着在聚乙烯网上生长成稚贝。4月份将附着在网上的幼贝装入网眼细密的网袋中,转移到近海排筏暂养,6月份规格为0.5厘米,然后放入扇贝暂养笼中。
②刺参
每年5-6月选择优质种子人参,在育苗室通过人工加热刺激产卵,获得受精卵,孵化成苗并附着在波纹板上,投放藻类饵料暂养。10月下旬,海参苗规格达到每头1g以上,再转给养殖企业,进入底播增殖程序。
③鲍鱼
每年年初选择优质鲍鱼在育苗场暂养,通过人工加热获得受精卵,刺激产卵。孵化后形成幼苗,附着在波纹板上,放入饵料暂养。6月165438+10月鲍鱼苗转海暂养,次年4月规格大于3 cm的鱼苗转养殖企业进行底播和浮筏养殖。
公司在海水养殖方面实现了“三个转变”:
(1)实现从“靠海养人”到“靠海养人”的转变。
(2)实现从“浮筏养殖”到“底播增殖”生态养殖模式的转变。
(3)实现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
公司实施了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系统。2005年,公司建立了海洋生物实验室,并建造了监测船,每半个月对所辖增养殖区的水质、微生物等指标进行一次全面检测。5-9月高温期间,国家赤潮生物监测中心将对可能出现的有毒浮游生物、贝类毒素和污染物进行每月两次的监测。1999以来,公司与大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劳务输出企业合作,向20多个境外公司和团体输出了包括水产品加工业、包装业、建筑业等在内的700多名劳务人员,赢得了国外客户和劳务人员的一致好评。公司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颁发的对外劳务合作资格证书,经营范围包括向海外派遣各类劳务人员(不含海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