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一家公司常用哪些方法和模型?
相对估值是与其他公司相比,主要有两种方法:
-可比公司分析(在投资银行中简称为“交易公司”)。
-先例交易分析(在投资银行中简称为“Dealcompas”)
前者以二级市场上市公司为参照,后者以M&A过往案例为坐标。公司上市的每一天都会有实时定价,所以用公司的盈利指标(如销售额、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来划分价格。)可以给出一个“倍数”来和同行业其他公司对比,看看哪个更便宜,哪个更贵(P/E,P/B,P/S,EV/EBITDA都是逻辑)。可比公司分析适合公司上市,看同行业给出什么倍数,或者看并购时是否需要给出很多溢价(比如透露A的市盈率会比其他行业高50倍,但只有20倍。这时候就不用考虑在50倍市盈率的基础上给什么溢价了,因为已经定价进去了)。
没有市场每天给一个没有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定价,所以只有在有交易的时候才会有新一轮的定价(比如股权融资,卖老股等。).除非你之前参与过上一轮交易,否则外界只能通过挖公司官网、年报、新闻等渠道找到上一轮交易的定价。先例交易分析是并购中常用的估值方法。所谓并购,其实就是老股出售,现有股东把自己的股份卖给想进来的新股东。
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控制溢价,这是控制一个企业(50%+持股)所需的溢价,因为控制可以任命董事、更换管理层、裁员、出售不盈利的部门等等。这些决策权比买一家公司的股票等着升值和分红更有价值。但可比公司分析看的是公司上市交易层面,不包括控制权溢价。所以要做一个取得控制权的并购(直接买50%+或者把现有持股比例提高到50%+)要看历史上可比公司的控股交易先例。
先简单说一下绝对估值。绝对估值有两种常用方法:
-贴现现金流分析(“DCF”)
-杠杆收购分析(简称“LBO”)
绝对估值比较复杂,因为需要建立模型,还有很多预测细节。简单的预测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损益表,复杂模型的三个报表都需要建立。销售需要细分(产品线,高中低端,一二三线区域+国际销售,扩张计划等。),而还债需要单独预测(现金流还剩多少利息,什么情况下,是否足够正常经营,是否需要短期借款等。).
总之,DCF是对评估对象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但由于主观因素对假设的影响较大,所以常作为参考(计算每股股票价格);LBO主要着眼于估值公司的未来收益,常用于私募股权投资(计算IRR收益率)。
与相对估值不同,绝对估值只关注公司本身,预测其未来现金流,然后再回来折算其现值。用这种思路得到的估值更能体现公司的内在价值。之所以称之为“内在价值”,是因为它是基于公司未来发展的分析结果,不受市场情绪波动的影响。但由于模型需要很多假设,DCF更适合于未来可以预测的公司,比如某个煤矿。勘探完原料量,预测了开采成本,就基本可以算出这个矿未来能赚多少钱,今天能卖多少钱。
DCF的一大优势就是不受市场情绪波动的影响。从技术上来说,你最终得到的数字可以捕捉到公司的全部价值,如果牛市和熊市失控也与你无关。当然,真的碰上了金融危机,最终的销售价格和销量可能会受到影响,也会影响公司的估值。
LBO和DCF没有太大区别。它只算回报,所以主要适合投资者,大部分适合私募基金(PE)或者对冲基金(HF),因为他们真正赚大钱的投资往往是有杠杆的。杠杆就是借钱,借钱需要还本付息。所以杠杆收购适合现金流强或者有大量抵押资产的公司。这些公司即使遇到问题,也可以出售资产偿还债务,不会让公司清盘,损失股权价值。
更多详情请参考:/question/19550629。
我之前的学术课程也做过类似的公司估值,比较复杂。有了绝对估值,未来收益预测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比如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了相对估值,就不容易找到特别相似的企业,因为企业结构和业务都不一样;建议通过比较这两种估计可以得到合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