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的利与弊
1可以为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国有企业积累不足,技术改造所需资金不足,限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缺乏技术改造的资本积累,必然导致企业发展缺乏后劲,一旦竞争就会面临困境。国有企业要转换机制,走出困境,要靠深化改革,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减轻债务和社会负担。这三项措施都需要资金投入。目前,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有:一是银行贷款,二是企业自筹资金,三是利用外资。由于企业负债越来越多,还款能力不足,借钱越来越难;企业经济效益每况愈下,没有能力积累。因此,直接利用外资成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直接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为弥补工业技术改造的资金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不断升级技术。没有持续的技术改造投入,即使企业目前的经济效益比较好,在长期的竞争中也难以维持。
2.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引入中国的大部分技术都不是最先进的,有些甚至是已经处于衰退期的成熟技术。尽管如此,大多数技术仍然高于国内水平。跨国并购可以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溢出和扩散促进国内同行业企业的技术升级。
3、能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
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晰,投资主体不明确。过去十年,国企一直在不断改革。
而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企业效益与就业的关系、骨干企业与所承担的社会公益团体的关系都无法有效厘清。国有企业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国有企业与外资的结合,不仅改变了国有企业单一的资产结构,而且通过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使产权关系明晰。当国有资产和外资合二为一,资本追逐利润的属性就出现了,这就改变了国有资产动力不足、约束力软化的弊端;资本增值的本质将无情地排除一切非生产经营因素的干扰,摆脱企业的“包袱”,实现要素与技术进步的合理结合;因为外国投资者参与合资企业的管理,按照合资企业法经营,这就从产权和法制上解决了政企分开的问题。同时,合资企业采用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在工资制度中引入激励和约束机制,并依法为企业员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使企业成为能够与市场经济充分融合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国有企业可以与跨国公司谈判,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富余人员的安置和债务偿还问题,对于处于停产、半停产和严重亏损状态的国有企业来说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4.国内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
根据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种产品的生产依次在创新型国家、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转移。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时,会考虑现有的分支机构和生产能力。在同等条件下,如果跨国公司在中国拥有权益,他们会优先将其生产转移到中国,这样中国就可以获得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一定技术优势。
5、可以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通过并购,跨国公司可以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入中国。并购后进入企业工作的中国技术和管理人员将构成中国企业未来的生力军。
第二,不利的方面。
1,技术方面。
外资进入国内市场,也会增加技术人员的雇佣成本,从反方向影响研发成本。而且,正是因为财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提高了技术人员的薪酬,国内企业的R&D团队稳定性更差,这可能会对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的一致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2.跨境M&A可能会抑制国内企业家的积累和成长。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依赖于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积累和成长,也依赖于当地企业家的积累和成长。企业家因素是地方技术、生产和组织创新的源泉,也是调动地方资源、形成地方经济长期发展基础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为了在并购后实施其全球战略,往往会控制公司的主要领导地位,而原来的中国领导人要么被迫服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争安排,要么被排挤到次要地位。同时,为了在东道国获得垄断的高额利润,跨国公司往往采取倾销等手段打击国内竞争对手。
3、会导致国内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依赖性。
在当代国际分工中,企业的研发能力、管理技能和销售技能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基础。总的来说,我国企业不具备这种能力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参与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造成了在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方面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依赖。
4.可能会导致国家财富的流失。
跨国公司在并购国有企业时,尤其是在国有企业经营困难时,往往会低估国有企业的资产。如果在并购前没有对国有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评估,往往会导致国有资产在并购中大量流失。
5、可能削弱国家宏观调控。
法律依据
第一百七十三条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应当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