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发展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分析

摘要:我省是矿业大省,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对河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为提高我省矿产资源的支撑保障能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深化资源整合,强化政府调控,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和管理水平,建立我省矿业循环经济模式,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关键词:采矿业;矿产资源开发;支持和保障能力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据统计,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来自矿产资源,90%以上的能源也来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通过形态或能量的转化,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生产生活需要。当今社会面临三大热点问题:人口、资源和环境。在自然资源中,矿产资源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它们的稀缺性、枯竭性和不可再生性,保障程度是突出的。随着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将根据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经济翻两番。为了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我省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着手建设中原城市群,促进中部崛起。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们的矿产资源能否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有多大?矿产资源能否保证国民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增长?为提高我省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更好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增强矿业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1.河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保障能力分析

我省是矿产和矿业大省,矿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矿物开采和矿物原料加工制品业在全省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河南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对矿产资源的依存度逐渐增加,矿产资源对河南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大。我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资源保障和矿产资源储备严重不足,矿业发展开始出现危机。由于多年强劲发展等原因,我省部分优势矿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支撑强度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直接威胁到能源、电力、钢铁、石化等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河南省政府“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提升的“以建设国家重要铝工业基地为基础的有色金属工业”和“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基础的煤化工、石化工业”两大资源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瓶颈凸显。因此,进一步加强我省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持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已发现127种矿物(包括157亚种)。截至2005年底,已查明矿产73种(含81种亚矿产),矿床1021处。矿产资源储量居中国第一位的是钼钛矿(金红石矿),第二位是耐火粘土,第三位是钨,第四位为10铝矾土、黄金、结晶石墨、装饰用大理石、水泥用石灰石、玻璃用石英岩、玻璃矿脉用应时、钛矿(原生钛铁矿)、轻稀土、黄铁矿等。

煤炭、铝土矿、黄金、钼、耐火粘土、天然碱等已探明资源储量大,在矿产开发利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省的优势矿种;发现蓝晶石、硅线石、红柱石、珍珠岩、青石棉储量较大,品种和质量在国内较为少见,是我省的特色矿种。

河南省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和矿物组合特征。煤炭、氧化铝(粘土)矿产和冶金、建材、化工非金属矿产组合集中在中北部地区,可综合互补开发,形成配套产业链;西南有三大高铝石(蓝晶石、硅线石、红柱石)和石墨,可形成配套的高品位耐火资源基地;西部山区是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的集中区,可形成贵金属和有色金属资源及加工基地。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河南省现有的产业结构以初级加工业为主,原材料和加工业是其经济发展的基础。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占60%左右,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70%以上。在工业增长中,资源和原材料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2005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6.7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5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1.8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3.2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93.28%,均超过当年所有行业。六大行业新增利润占全省新增利润的73.6%。这说明河南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源型产业和原材料产业支撑的。

河南100强工业企业中(2004年),资源型企业有31家,但销售收入占100强工业企业总收入的62.46%,利润总额占100强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76.15%,利税总额占65438。可见,河南矿业经济在河南国民经济中具有优势地位,河南矿产资源对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三。河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河南省已开发利用矿产86种(固体矿产75种)。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矿产有煤炭、石油、黄金、铝土矿、石灰石、耐火粘土、铁、钼、铅、锌、铜、锑等非金属矿产,从而建立起强大的煤炭、石油、电力、有色、冶金、建材、化工产业,形成了平顶山、焦作。

截至2005年底,河南省共有各类矿山企业4549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矿山259个,其他经济类型矿山(点)4290个,生产矿山(点)3234个,计划矿山302个,关闭矿山38个,停产矿山975个。57.510000人从事采矿生产。2005年,河南省生产了1.88万吨煤、343.504万吨金矿、41.271.00万吨铝矾土、6272.36万吨石灰石、1.1.26万吨耐火粘土和367638+0.09万吨耐火粘土。20066

2005年,河南省煤炭和铝土矿资源整合,全省小煤矿由1569个减少到592个,铝土矿由1444个减少到52个。整合后,矿业集约化程度得到提高,河南省矿业发展逐步走上安全、规范、有序的轨道:整合后,全省百万吨死亡率为1.17,同比下降45%;全省煤炭和氧化铝产量增长50%。

(B)矿产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1)资源保障程度下降。由于多年的大力开发,一些矿产资源储量明显减少,储采比降低,资源保障程度降低。由于黄金资源长期持续强劲发展,资源不足的问题已经明显显现;氧化铝产能的快速提升远远超过了我省铝土矿资源的承载能力;煤炭资源得到大力开发。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已成为我省矿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矿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矿山布局不合理,缺乏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规模小、产量低的小矿大多采用最原始的采矿方法,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回采率普遍较低。这种小规模的无序开发,不仅破坏了矿业生产经营秩序,浪费了资源,同时也给矿产开发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许多小企业采用土法冶炼,综合回收率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3)矿产资源深加工利用程度低,产业链延伸程度低。铝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我省已形成相当规模的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但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高附加值铝深加工产业;钼是我省非常有优势的矿产资源。目前我省钼矿业主以采选业为主,缺乏下游产品。目前信阳沸石、珍珠岩、膨润土主要销售原矿,缺乏深加工产品;南阳蓝晶石、红柱石、硅线石的开发利用程度极低。

(4)矿山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河南省是一个矿业大省。矿业开发在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对植被、岩土、水、大气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许多矿山只重视生产,忽视环境保护和治理,“三废”排放达标率、土地复垦率和生态修复率低,环境污染加剧。

第四,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根据《河南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河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能源、交通、钢铁等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年均经济增速将达到12%以上。“十一五”期间,河南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总体呈上升趋势。

河南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相关行业对矿产品的需求上。“十五”期间,我省主要矿产品(除石油外)及深加工行业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图1 ~图8)。按照“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增长速度预期,这些行业仍保持强劲势头。

图1 2000-2005年河南省原煤产量变化

图2 2000-2005年河南省天然气产量变化

根据“十五”期间河南省主要矿产品及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和河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预测,2010年河南省主要矿产品消费及产业需求为:煤炭2100万吨,黄金32吨,铝土矿18万吨,石灰石150万吨,铁6544万吨其他矿产品的需求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动词 (verb的缩写)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分析

“十五”期间,尽管国际经济形势跌宕起伏,但在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背景下,河南省国民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河南省统计局(2006)的数据分析,河南省GDP增长的主要贡献是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图9)。从图9可以看出,十五期间,河南省第二产业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其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高增长主要与十五期间作为主要矿产资源的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增长有关。相关数据预测,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在“十一五”期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对“十五”期间河南省GDP增长与工业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目前,河南省的工业增长主要是资源消耗型的。也就是说,矿业经济的增长是支撑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矿产资源的保护程度对占矿业经济比重较大的河南省工业经济至关重要。要保证河南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增长,就必须保证其重要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

图3 2000-2005年河南省发电量变化

2000-2005年河南省铁矿石产量变化。

2000-2005年河南省生铁产量变化情况。

2000-2005年河南省钢产量变化。

2000-2005年河南省10种有色金属产量变化情况。

2000-2005年河南省铝产量变化。

十五期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增长变化比较。

根据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储量(截至2005年)和经济发展需求,煤炭、铝土矿等主要矿种的保障程度分析如下:

煤炭:预测2010年煤炭消费和工业需求210万吨,2010年煤炭产能约2亿吨,供需基本平衡。截至2005年底,河南省煤炭储量为259.99亿吨,保有量超过100年。河南省煤炭资源成矿条件好,潜力大。在加强地质勘查、合理开发利用、保持原煤产量稳定适度增长的条件下,煤炭资源能够保证长期有效供给。

铝土矿:2005年底资源储量为4.59亿吨。预计“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氧化铝产量将达到855万吨/年。如果生产1吨氧化铝消耗4吨铝土矿资源,则每年消耗铝土矿资源3420万吨。考虑到非铝工业的消耗,全省铝土矿资源消耗量将达到3600万吨左右,因此2005年河南省铝土矿资源储量可保证13年左右的供应量。资源总量预测,我省铝土矿远景资源量约为9.9亿吨。通过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探,充分利用低品位铝土矿,控制氧化铝产能,我省铝土矿的保证期可能会延长。

黄金:2005年底,全省岩金资源储量为257.78吨。按2005年产量和资源利用率50%计算,资源储量年消耗量约为45吨,全省岩金资源可采年限为5年。近两年来,全省黄金企业勘查每年可新增资源储量近30吨,全省已查明资源储量年消耗量约为15吨。据此计算,在省内黄金企业继续加强地质找矿,基本保证现有生产规模的前提下,河南省黄金资源可保证8年左右。

钼:2005年底,全省钼资源量为374.575万吨,2005年河南省钼生产能力(矿石量)为650万吨/年。按2005年钼精粉产量和85%的资源利用率计算,年资源消耗量为25882吨,则全省钼资源可采年限为144年。根据近年来我省钼矿找矿进展和秦岭造山带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我省钼矿仍有很大的资源潜力。

铁矿石:2005年全省生铁年产量973万吨(据河南统计年鉴)。按生产1吨生铁需消耗铁矿石1.6吨计算,年消耗铁矿石约1.6万吨。2005年,全省* * *生产铁矿石3671.3万吨,河南省铁矿石产量仅满足其钢铁工业生产需求的1/4。因此,我省铁矿石资源相对匮乏。截至2005年底,我省虽保有铁矿石资源1069万吨,但以贫矿为主,占95%。实际上,目前河南省主要开发利用的是富矿,而贫矿由于经济效益的制约,开发规模受到很大限制。提高贫矿选冶能力是保证河南省铁矿石供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6.提高矿业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明确将“以建设国家重要铝工业基地为基础的有色金属工业”和“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基础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等资源型产业列为我省今后重点培育壮大的五大支柱产业中的两大。可以说,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将直接影响到我省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战略,进一步加强我省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从强化规划入手,做好矿产资源规划修编、地质勘查专项规划和矿产资源开发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增强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实行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编制制度,严格执行煤炭国家矿区采矿权设置方案和全省探矿权设置方案,保障我省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供给,保障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确保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地质工作,加大勘探工作投入。

为缓解河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应加大对河南省地质勘查的投入,解决河南省重要矿产资源后备基地不足的问题,提高河南省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河南省的支柱产业,包括能源、有色金属和化工,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为了保证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有充足的矿产资源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重点加强煤矿、铝土矿富矿、金、银、铜、铅、锌矿以及一些经济建设急需的重要非金属矿产的前期风险勘查评价和长期战略储备,以确保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

在近年来我省煤炭和铝土矿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煤炭和铝土矿资源整合。通过总结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的成果和经验,扩大资源整合的矿种范围,特别是对我省开发程度较高的钼、金、铁矿、石灰石、普通萤石、盐、珍珠岩、天然碱、铅锌矿等矿种,提高矿产开发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和矿产资源加工企业对资源的占有程度。

(四)加强政府监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制定相应政策,引导现有各类矿山企业联合重组,实现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提高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平,提高开采安全和技术水平,增强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主要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全面推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停止一切无偿出让矿业权的行为。重点矿山企业和规划矿区的后备资源已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的,在办理手续前应当依法缴纳采矿权价款。

(五)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监管体系,加强对矿产资源的集中统一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保护矿产所有者合法权益,实现矿产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日常监管,检查矿业权人义务落实情况、勘查设计方案、开发利用方案和储量动态监测情况,进一步完善年检制度,逐步形成定期年检、面上动态检查、重点实地调查报告及时核查、任务责任到人的监管责任制,充分发挥矿产督察员和勘查督察员的作用,明确所监管的重点项目和矿山,落实任务到矿、责任到人。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加大小矿越界和矿山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坚决打击无证开采、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依法关闭越界、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的规划外矿山,确保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得到根本好转。

(六)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和管理水平。

以市场为导向,以矿山企业为主体,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特别是加强提高资源回收率和深加工综合利用水平的研究,支持重点企业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复垦示范工程。

(七)逐步建立我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我省矿业循环经济模式。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忽略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资源开发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健康和财富的影响,甚至将维护环境质量的费用都核算为国民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实际上这些费用只应视为社会的维护成本。这些缺陷使得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且鼓励追求高GDP增长来破坏环境和耗尽自然资源,其结果必然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相当一部分GDP数字是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的。绿色GDP核算不仅考虑了经济增长,还关注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及其开发造成的环境影响。逐步建立我省矿业开发绿色GDP核算体系,围绕我省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构建“煤炭开采-加工-综合利用”、“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非金属矿产开发-加工-综合利用”产业链,大力发展煤电铝一体化、煤化工、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