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路生平简介

张天路,汉族,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人,1996年5月1926日出生。他父亲经商,他哥哥务农。初中的时候,有一天,一直很健康的妈妈突然拉肚子。找遍了镇上所有的名医,用遍了所有的药,都没有效果。拖延了一个多月,她最终还是失败而死。张天路非常难过,他决心长大后学医,以减轻病人及其家人的痛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为寒假各大学都不招生,所以他报了华西协和医学院的预科班(半年)。他学习努力,一节课都没落下,期末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预分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一个系。起初,张天路选择了当时最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科。和家人商量后,认为我的牙科学习周期长,没有公费资助。当时家里不太好,怕难以支撑常年的学习和饮食费用。入学后,我转到了唯一一所公费的理学院药学系,终于实现了学医的愿望。入学不久,抗日战争胜利了,全校学生一片欢腾,欢欣鼓舞,沉浸在喜悦之中。但这样美好的一天没过多久,国民党就发动了内战。爱国学生无不痛恨蒋介石的越轨行为,不顾人民死活,再次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在校园内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的内战。张天路也不例外,已经参加了三次这样的活动。1949暑期大学毕业,7月份马上应聘到成都标准药房工作,担任业务总监。65438年2月成都解放后,调入泽生药房,1950年5月调入新成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术员。这个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阿司匹林片等十几个产品。由于产品质量好,这家工厂比一般老厂有更好的市场和更大的声誉,很快成为成都有影响的制药企业之一。

从65438到0952,张天路经工厂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路线为北京、大连、上海。除了参观了几家药厂,还拜访了当时的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孟慕德和魏建明同志。孟慕德告诉他,需要有志青年创办刊物。他还说:“社会是人才荟萃、专家教授云集的地方,是年轻人学习的最佳场所。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话让热爱学习的张天路动了心。同时,他创办的刊物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在北京工作是一种莫大的荣誉”的观念驱使下,张天路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家乡成都,离开了很多老师、亲戚朋友,更重要的是,放弃了1951当选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机会,到北京中华药学会工作。165438+10月,学会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年会),张天路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期刊,即《药学杂志》和《药学通报》。对该刊编辑工作感兴趣,随即与陈先生等人共同策划了《药学通报》的出版发行,并担任该刊专职编辑,编辑生涯由此开始。药学通报正式发布于1953。“文革”期间,杂志停刊。65438年至0968年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与学会的同志一起工作,后调入干校五七医院药剂科工作。后来和五七医院一起调到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十年。《药学通报》7月出版后,1978,调回北京继续编辑工作。张天路历任《中国药学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总编辑、副总编、总编辑。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数不多的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的前辈。张天路曾任成都市第一届人大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委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医药企业概况副总编,中国科技专家传,药学分册,中国新药杂志,新编药理学,医院药学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曾任成都市医药工会、中国医药协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主席。张天路的事迹记载在中共出版局宣传部编辑、陈云同志题写的《编辑传记》(1986)和《中国药学报》(1996)药学人栏目中。由于工作出色,成绩显著,多次获得奖励和先进工作者称号,如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编辑金奖、北京市科技编辑协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还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