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进入破产重组本土汽车品牌两极分化。
在股市时代,总会有车企顶不住压力,最终淹没在中国汽车历史的长河中。力帆进入重组程序还需要一段时间,但从整体市场来看,随着中国品牌“马太效应”的加剧,力帆可能不会是最后一家进入重组程序的车企。
8月24日,力帆股份发布公告称,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帆)、重庆力帆财务有限公司及其65,438+00全资子公司已被法院裁定接受重整。这意味着力帆股份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同时,力帆股份还披露了公司涉及的诉讼数量和金额。据力帆统计,目前公司涉及诉讼(仲裁)1178?件,涉案金额?50.37?1亿元。对此,力帆股份强调,诉讼事项将对公司后续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部分诉讼尚未开庭,无法判断是否影响2020年业绩。
进入重组程序后对力帆有什么影响?力帆有能力偿还债务吗?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什么中国品牌车企呈现两极分化?
力帆重组失败或将破产。
根据力帆发布的公告,包括力帆股份、力帆金融、力帆乘用车、力帆汽车销售、力帆进出口、力帆摩托车发动机、力帆汽车发动机、力帆内燃机、无线绿洲、时风能源等12家企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据了解,破产重整不同于公司的“破产”,而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在法院的主持下达成协议,制定重整计划,约定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以一定方式清偿全部或部分债务,债务人可以继续经营业务的制度。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破产重整既能保证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能保留宝贵的壳资源。当然,重整程序只是濒临破产的企业“重生”的机会。如果重整程序失败,正式宣告破产,公司将直接进入破产清算。
根据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出具的民事裁定书,目前力帆股份货币资金为4300万元,到期债务为11.96亿元,其他财产流动性差,无法变现。力帆股份被公认为明显缺乏偿债能力。
事实上,力帆股份涉及的官司或债务不止于此。8月24日,力帆股份披露了公司累计诉讼(仲裁)事项。截至目前,力帆股份涉及诉讼(仲裁)1178?件,涉案金额?50.37?1亿元。
力帆股份离资不抵债只有一步之遥。今年一季度,力帆实现营收5.64亿元,同比下降74.88%,而亏损从去年同期的9720.48万元扩大到654.38+9700万元。资产负债方面,截至2020年3月31,力帆的流动资产为551亿,总资产为18293万元,总负债为157438+09万元,净资产为25.75亿元。
从力帆的业绩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持续萎缩的情况下,亏损在逐渐扩大。同时,无法偿还债务导致的违约金也会增加力帆的负债。
值得一提的是,力帆股份的重组程序包括股权重组、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和经营重组,这意味着力帆股份不排除被其他车企收购。
中国车企两极分化加剧。
力帆进入重组程序只是中国品牌车企两极分化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以吉利、长城、长安为首的中国品牌开始发力。另一方面,力帆、海马、众泰等中国品牌销量出现大规模下滑,在生死边缘漂流。
据中汽协统计,7月份,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58.5万辆,环比下降0.9%,同比增长4.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5.1%。虽然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结束了持续下降的趋势,但市场份额仍处于压缩状态。
生存空间的压缩加剧了中国品牌车企的马太效应。头部车企表现出快速增长或保持固有份额。具体来看,吉利汽车7月销售新车105200辆,同比增长约15%。长安汽车(指长安旗下中国品牌)7月销售汽车65,438+023,500辆,同比增长49.9%。长城汽车7月份销售了47,400辆汽车。
然而,被边缘化的中国品牌车企销量却不尽如人意。7月海马汽车仅销售新车875辆,同比下降68.41%。力帆汽车7月销售新车253辆,同比下降70.75%。众泰汽车7月销量直接归零。
事实上,R&D投资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Tou中国品牌与其它品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根据长安汽车历年年报,从2011到2019,其R&D投资呈逐年增加趋势,从1611亿元增加到44.78亿元,9年累计R&D投资达到246.43亿元。此外,吉利汽车在R&D的投资也更多,十年来累计投资超过6543.8+0000亿元。
另一方面,从2015开始,力帆在R&D的投资逐年减少。2019年,力帆在R&D的投资为2.32亿元,R&D投资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3.11%。尽管力帆的股份小于大多数中国品牌汽车公司,但其在R&D的投资比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当然,R&D投资的多少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车企的生死,但却能决定其未来的发展实力和信心。因为R&D投资与产品升级、外观设计、核心技术等问题密切相关,没有足够的R&D投资就意味着没有未来。(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