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还有机会赚大钱吗?

上周,监管的领导在信托业年会上放了一炮,主旨是“信托业要杜绝和监管玩游戏的心态”。演讲的严厉程度不仅限于此。“机会主义”、“不计后果的文化”、“扰乱宏观调控”等一系列激烈的词汇,从监管的角度对信托业这十年来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严肃的定性分析。最终,领导提出了“赚清清爽爽的钱”和“信托业要树立赚辛苦钱的理念”。冬天的这一刻,一盆冰水浇在从业者身上,很多受托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基金公司的老同学C看了这个新闻,赶忙给我发微信“这是监管在叫你端正吃S的态度!”我苦笑着回答:“嗯,没错,也许我们应该吃完再发表声明……”

作为一个2011进入信托行业的老兵,他见证了资管新规的全面实施,也感受到了64号文的刺骨,资管新规的征求意见稿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每一个受托人的头上。习惯了默默发大财的信托公司会不会重回平庸,信托业真的会失去“钱途”吗?信托公司能赚大钱吗?

1

没有价值的公司没有“钱途”,信托公司必须创造新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现在的信托公司不都是这样吗?在房地产和银信合作衍生的监管套利逐渐消失后,信托的“套利”价值正在下降。信托公司如果不能在新价值的创造上有所建树,自然也就没有对价,艰难的日子真的会到来。

目前最让受托人苦恼的是,不管是监管提倡的服务类信托还是标准类信托,要么就是活在高价不赚钱,要么就是不擅长。沉迷于金钱的生活成了素菜,别说吃了,连想想都觉得凄凉。

临近年底,我们会看到信托行业的各种研究报告,但陈湘银的话大多是对监管意图的粗浅理解,并没有真正落地。“清平之末风起”,我试着通过分析行业正在发生的细微变化,结合监管的引导,谈谈我对信托公司创造价值的看法。简而言之,就是信托公司如何“赚大钱”。

我想把核心内容浓缩成两句话,把提纲放在文章开头。每句话前半部分是黄副主席的原话,后半部分是我个人的延伸理解。

1,充分发挥信托公司投融资兼备的制度优势,为企业提供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金融需求场景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走专业化、精细化之路——“信托要充分利用跨市场优势”;

2、必须提高资产管理能力的专业化水平——“要赢得微笑曲线的两端,专业化是第一位的。”

2

信托公司如何“发挥信托公司投融资并重的制度优势”?

早就有业内前辈提出,信托业横跨货币、行业、资本市场,具有其他金融机构无可比拟的特殊优势。如果仔细研读65438年2月8日黄副董事长的讲话,我们突然发现,其中写着“充分发挥信托公司投融资并重的制度优势,为企业提供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金融需求场景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走专业化、精细化之路”。虽然两者的表述不同,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信托公司的跨市场解决能力将是信托业在国内金融圈继续立足的基础。

在实践中,许多公司开始尝试在“跨市场”的概念上解决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可转债为例,我们都知道在今年波澜壮阔的资本市场下,可转债也变得炙手可热,可转债已经成为一个稳健的业务,但是细心的朋友会发现,相比雪球和多策略FOF,可转债很少用于新的相关产品。原因很简单,因为狼多肉少,胜率太低,导致综合收益率低,不具备生产产品的能力。但也有机构找到了一个暗门,即通过现有股东的优先配售来大幅提高配置比例,并通过非标和标产品的简单组合来实现信托和大股东的共赢:

(1)前提:我们确认新可转债具有稳定且普遍的超额收益;

(2)模式:寻找自有资金不足的大股东,确定约定的增信方式、固定利率和收益分成机制,通过收益权的方式向其投入资金;

(3)收益:大股东参与可转债配售,上市后立即卖出,实现收益,信托公司拿回本金和部分超额收益,大股东没钱也分一杯羹。

实际上,这种模式是“产业信贷+资本市场”的简单有机结合。银行信贷审核严格+资本市场缺乏,而券商没有信贷功能。在信托通道业务被严格压制的条件下,银行和券商很难通过“借贷通道”来实践自己的“跨市场”能力。在这种模式下,信托公司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信托公司利用有限的非标额度和非标灵活性撬动资本市场业务,建立跨市场竞争优势。我觉得赚钱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同样,信托公司在产业基金主业上与上市公司大股东合作,也是非标+标的成功案例。

当咏梅事件不断发酵时,很多质量尚可的企业在市场的恐慌中被误杀。信托公司能否通过信托计划给被误杀的优质标的输血?资金用于购买低价债券,维护发行人的市场信誉。相对于直接的危机投资,可以在信托计划层面设置更多的风险控制措施,收益略低,但安全性更好。当然,以上模式只是个人想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在细节上进一步完善。不过我觉得信托公司在定向增发、大宗减持等领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把分歧观点拉回来,发挥信托公司跨市场优势,本质上有三个关键点:

1,建立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经营思路: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托公司只有抛却过去,顺应潮流,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2.非标转标的核心不是刻意做标准产品。信托公司必须充分发挥在非标产品领域的优势,以此辐射标产品业务,在与券商、基金的争夺战中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死抱着非标产品不放的信托公司,只能在干旱的沙漠里渴死。没有非标产品,对信托公司来说就是无源之水!

3.任何新模式的创造都不是异想天开的产品,而是来自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度挖掘和个性化定制。利用“非标+标”的组合,在满足融资者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信托公司一定会开发出更有趣的新模式,创造出不同于银行和券商的新价值。

继续从微笑曲线两端挖掘价值,在传统标准业务中获取更多利润。

如果关注信托公司的招聘信息,债标团队是人力资源的重点,债标业务看似容易规模化,对解决非标信托公司比例高的问题有直接好处,但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我们都看到了上海信托数百亿的现金利润,却忽略了这款产品十几年稳定运营所形成的口碑和客户基础。

在行业的转型期,公司都渴望一步到位达到目标,却总是忽略一些基本的常识。行业在动,但更多的是盲目和躁动。我认为信托要想在传统标上做出格局,就必须沿着微笑曲线的两端寻找出路,要么提升自己的财富管理能力,要么做投资经理试水,无论是用多策略FOF替代非标,还是走当年云国投的模式,培养自己的股权投资团队。我觉得任何探索都是有价值的。

先说财富管理能力。黄副董事长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上面,但是我觉得大部分信托公司对财富管理能力的理解都不是很好。很多信托公司还陶醉在非标时代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直销规模中。但不知道,在行业剧变的未来,在非标产品越来越稀缺的时候,在信托财富需要标品作为主要产品的时候,信托财富中心的客户经理有没有实力对抗银行、券商和三方财富的人?

非标是过去信托财富快速发展的根源,但也成为信托财富的桎梏。有着屠龙记一般秘笈的产品,让营销立于不败之地,客户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开心起来,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限制了客户经理的能力建设。如果信托公司的财富中心不能摆脱对非标的依赖,拥抱标和权益市场,以自身的专业能力赢得客户的信任,未来信托公司和三方理财卖标有什么区别?

在资产端,信托公司重点关注前台团队,希望在非标团队之外成立独立部门,推动标信的发展。但我认为,不提高公司对标业务的整体认知能力,尤其是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建设专门的标业务风控团队,信托公司很难有真正的标业务。对于信托公司来说,规范业务不是局部的改造,而是整体的思维重构。

微笑曲线的概念很容易理解,但信托公司的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始于观念的转变,止于组织的重建,止于专业能力的建设。作为旁观者,我们会发现这种专业能力不仅投射在资产端的投资管理能力上,还映射到财富中心营销的资产配置能力上,就像监管提到的“提升专业资产管理能力”“提升综合管理服务能力”一样。

写在最后,给未来一个寄语。

回到这个看似绝望的现实,可能的真相是,信托业的整体机会已经渐行渐远,但我对此并不是特别悲观。有时候,行业的低迷恰恰给了从业者更多思考的时间。在冰冷寂静的环境中,苦苦思索所获得的感悟,在风起云涌的时候,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

对于行业的变化,我认为这是很多优秀的公司或者个人弯道超车的机会。当行业的整体β已经不在的时候,α才是这个市场表现的决定性力量。在经济转型和监管趋严的严峻环境下,优秀的公司和人会以更快的速度脱颖而出,作为和不作为的差距会更加突出。这种情况或许更值得我们去拥抱。

至于信托公司,还能赚大钱吗?我觉得那要看信托公司创造了多少真正的价值,对个人也是如此。

不要浪费一个好的危机!

本文来自信任圈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