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诺基亚、雅虎...公司从他们曾经的巨头的衰落中学到了什么?

创新是引领商业和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无论是百年企业还是商业新星,上市巨头还是街边小店,都在不断经受着生死考验。在这个名利场里,墨守成规、不注重创新的公司无疑会被淘汰。

在全球商业发展的历史中,不难发现一些企业通过创新和变革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巨头。但我们也看到,这些曾经辉煌的具有创新基因的巨型企业,仍然有可能因为跟不上时代的变迁而被淘汰,最终留在高校失败企业的案例库中,那些轰轰烈烈的业绩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令无数人扼腕叹息。

没错,没有创新就是死亡。但企业如何持续创新,既得利益和创新风险如何权衡?创新一定会持续成功吗?为什么那些曾经靠创新登顶,然后失去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的商业故事一次次重演?

躺在失败案例库中的柯达和诺基亚

当谈到企业因缺乏创新而衰落的案例时,人们总是愿意把柯达和诺基亚放在一起,可能是因为它们都太辉煌了,也太突然地崩溃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有影响力的产品和服务生产商,柯达改变了摄影行业,并将美好的时光定格为永恒,它曾经是一家让一代又一代美国人感到亲切和自豪的公司。柯达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曾说过,他的目标是让相机像铅笔一样方便。所以他一直非常重视创新,创造了很多第一。当相机技术仍采用需要大量工具的“湿印法”时,伊斯曼成功探索出了大大简化摄影过程的“干印法”。当彩色胶片的技术和效果远不如黑白胶片时,伊士曼赌上了更有前景的彩胶。柯达也率先推出了小型相机柯达,再次引领潮流。鼎盛时期,柯达占据了全球胶卷市场的2/3,专营店遍布全球。

但这就是百年巨擘在数码摄影到来时是如何不堪一击的。从65438到0998,柯达的传统胶片业务开始萎缩。到2003年,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已经下降到高峰期的零头。此时,柯达决定向数码产品转型。但大势已去,其地位很快被索尼、佳能、富士等日系品牌取代。数码相机时代,柯达走向衰落。2012 1月,有着132历史的柯达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如果说柯达是胶片时代摄影的代名词,那么在苹果出现之前,诺基亚就是手机的代名词。诺基亚最初是位于芬兰一个小村庄的造纸厂。60年代开始拓展到电子产品领域。诺基亚也创造了很多第一:1982出了第一个台北欧洲手机参议员;;199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对话拨通;1994接通国内第一部无线数据电话;1996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手机厂商。巅峰时期,诺基亚的全球手机市场份额高达70%,市值高达2500亿美元。可以说,在苹果之前,诺基亚主导了手机行业的所有变革。但在2007年苹果和谷歌推出iPhone和Android后,诺基亚走上了衰退之路。2012年,三星首次取代诺基亚成为全球手机销量最高的公司。2013年,微软宣布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

更多的明星公司淹没在历史中

柯达和诺基亚绝不是一个人,还有更多曾经的明星企业在时代的巨变中“赶不上”,最终归于沉寂。

摩托罗拉公司

在诺基亚占据主导地位之前,摩托罗拉曾经是移动电话通信行业的领导者。摩托罗拉发明了无线电转发器,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部商用手机、第一部GSM数字手机、第一部双向寻呼机和第一部智能手机.....摩托罗拉在功能机时代引领了世界移动通信潮流近20年,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是一败涂地。由于长期持续亏损,2011年8月,摩托罗拉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将手机业务出售给谷歌,后来又分拆出售给Arris和联想集团。

美国Yahoo公司(提供互联网的信息检索服务)

雅虎,成立于1994,是互联网1.0时代的绝对统治者。雅虎最早创造了门户网站的概念,并在成立一年后创造了登陆纳斯达克的神话。即使在谷歌成为主流搜索引擎很长一段时间后,雅虎仍然是全球互联网的第一大公司。从1996到2006年的十年间,雅虎的营业额增长了260倍。然而,在门户网站的衰退大潮中,行业老大雅虎也未能幸免。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新业务,雅虎后来被谷歌、脸书和亚马逊等公司甩在了后面。2065438+2006年7月,美国电信巨头威瑞森以48.3亿美元收购雅虎包括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在内的核心网络资产。

(里面或周围有树的)小山谷

同样,戴尔也曾经是PC的老大。1984年,只有19岁的迈克尔·戴尔创立了戴尔公司。那时候个人电脑刚刚兴起,售价很高,但很多利润都被经销商赚走了。戴尔选择直接销售给用户,砍掉了中间的分销商和零售商,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配置喜好,通过官方免费电话和网络渠道向戴尔订购电脑。这不仅为戴尔节省了约20%的成本,还让消费者可以买到便宜且个性化的电脑。成立一年半后,戴尔登上了《财富》杂志“最受赞赏的公司”榜单。成立四年后,戴尔在纳斯达克上市。从2001到2005年,戴尔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

但后来创始人卸任CEO,多元化布局,质量问题频发让戴尔走下坡路,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变成了惠普。2007年,戴尔被迫再次执掌公司,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2013年,戴尔因业务整合退市。直到2018年,戴尔更名为“戴尔科技集团”,重新在纽交所上市。最近关于戴尔的一个大新闻是,戴尔有大约3000亿元的巨额债务。

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保持企业的活力

“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他们甚至不会和你说再见?。"前央视主持人、现牛子基金创始合伙人张泉灵的这一警告曾经流行一时。据《财富》杂志报道,在美国,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40年,中小型企业不到7年,每年约有65438+万家企业倒闭。在我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8年,中小企业只有2.5年,每年大约有654.38+0万家企业倒闭。

企业的衰落或倒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如管理、资金、战略、时机等。,但创新不足往往被列在首位,因为科技发展速度太快。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安于现状的企业随时可能被“颠覆”和“革命”。但是一个企业真的能坚持创新吗?只要坚持创新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吗?如果是这样,商界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故事了。其实创新和发展有时候是矛盾的,企业很难兼顾。

比如前面提到的柯达,我们分析柯达为什么被时代抛弃时,总是“事后诸葛亮”,简单粗暴——在数码时代没有及时转型。事实上,早在1975年,柯达工程师史蒂夫·萨松就研制出了第一台数码相机。但是这项技术被隐藏在雪中。“很可爱,但是不要告诉任何人。”这是公司的反应。为什么会这样?当时柯达的胶片业务蒸蒸日上,柯达靠此赚取了巨额利润。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的关系是“替代”,新技术尚未成熟,前途未卜。对于柯达来说,选择前者的代价太高。1999年,柯达CEO乔治·费舍尔承认,柯达将数码摄影视为敌人,这个恶魔可能会抹杀化学基胶片和相纸行业,这是柯达几十年的利润基础。注重创新、愿意承担风险的企业能活下来吗?由于害怕错过新技术,雅虎花了654.38+07亿美元收购了654.38+020多家创业公司,但最终还是以同样的方式收场,因为它刚好错过了未来会颠覆它的谷歌和脸书。当然,诺基亚并不注重创新。其2000-2010年研发支出高达400亿美元,远超苹果和三星。然而,它犯了一个错误,R&D的创新仅限于硬件。

企业如何在持续盈利和创新发展之间取得平衡?颠覆性创新实验室首席经济学家、多伦多大学劳特曼管理学院战略管理教授约书亚·甘斯(Joshua Gans)在《创新者的行动》(The Innovator's Action)一书中给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是寻找新的市场。甘斯认为,一个成功的公司可以实现持续的创新,比如通过技术改进现有的产品和服务,这可以帮助公司长期赚取利润,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它在进行颠覆性创新时往往会陷入困境,颠覆性的产品和服务会取代现有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意味着风险和损失。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寻找被忽视的、与现有客户不冲突的新市场来创新。二是转投资。甘斯认为,面对潜在颠覆性的新公司,成功的公司可以阻止创新型公司进入市场,或者通过投资抢占创新型公司的市场。三是观望和收购。甘斯在书中写道,收购是应对颠覆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因为收购使得公司不必花钱去开发新产品,与许多可能具有颠覆作用的新公司竞争,并将新公司的产品和技术整合到公司的主营业务中。

约书亚·甘斯的《创新者的行动》是在他调查了几十家成功的公司和那些失败的公司后写成的,包括苹果、谷歌、佳能、网飞和微软。然而,苹果、谷歌等公司的寿命远远落后于柯达和诺基亚。不能说他们通过了历史的检验,很多方法理论上是一回事,实践上又是另一回事。正如约书亚·甘斯所说,创新和颠覆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飞机发明一个多世纪后,货船仍在世界各地运营,网络视频也已存在多年,电影票房仍在增长。所以他提醒,管理者不仅要创新颠覆,更要认真思考传统商业的命运。毕竟后者可能还有几十年甚至更长的盈利期。

总之,任何成熟的、领先的、创新的企业都有可能被时代的巨轮淘汰。“不确定”是商业的常态,也是商业的魅力所在。企业经营者能做的,可能只有对变化保持敏感,踏上大地别忘了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