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及对策
企业亏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加快的条件下,一方面工业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企业亏损也同步甚至畸形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整个项目仍有30%以上的全民企业和20%的集体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企业大面积亏损,使得相当一部分地区的财政经济问题日益突出,收支不能平衡,赤字居高不下。企业本身也因亏损而后劲不足,发展难以为继。
过去人们对企业亏损的分析多集中在外部原因上,如管理体制不顺、价格因素不合理、原材料和成本上涨、信用不足影响规模经济发展等。然而,对损失的载体因素的分析并不多,有些甚至忽略了它们。客观来说,虽然有体制、物价、成本上涨等外部因素,但在外部条件逐步改善的情况下,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有效解决企业内部问题,坚持双管齐下,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
就现实而言,企业的亏损是外部性和政策性的,但更多的是属于生产经营,经营亏损与企业的决策、生产管理、经营方式密不可分。我看到,在基地国家,甚至在同一个地区,同样的企业面对“样本”的外部条件,有的生产同样的产品情况好,利润多,有的连年亏损。盈利的企业有不同的经历,亏损的企业有共同相似的原因。一是决策失误,这是企业亏损的最大主观原因。
面对一片混乱的局面,有些企业根本不知道哪些项目可以进口或出口,哪些项目不能进口,哪些产品可以盈利,哪些产品不能盈利,哪些产品有发展前景,哪些不能进口或出口等等。,而且他们不注重征求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意见。他们经常根据抽象的估计和粗略的估计做出盲目的决定。比如有的人只是根据理论上的比较来估计一个产品的利润,而没有估计实际操作中的各种异常因素。投产后的经济效益与理论估算相差很大。有的看进口设备先进的一面,不管是否适合配套的一面。这样一来,新的引入,旧的丢弃,旧的贴上标签,亏损是必然的。中部某市的一家机械企业,原本经营状况不错,但后来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从西欧某国引进了一套具有上世纪80年代技术水平的先进设备。问题是设备的适用性事先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虽然技术性能扎了根,但是其他配套跟不上。我们不得不用流动资金和银行贷款改造厂房,更新其他设备,基建和投资超过了企业的承载能力,耽误了近一年的生产时间。不仅当初预计投产当年就收回投资,还送去了600多万元的严重亏损。即使正常生产后,也没有特殊情况。它的亏损三年都弥补不了,企业的生命力伤得太重,无法恢复。
第二,投资失算。投资是扩大生产、增加产出和开辟财源的重要途径。但是T的不小心投资,投资不准,是得不偿失的,会带来无尽的烦恼。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棉花、戴逸产量的增加,以及对纺织品、啤酒等消费品需求的相对增加,一些地方的针织、酿造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兴办制纱、啤酒厂。由于国家对纺织行业和啤酒行业的严格控制,特别是地方中小纱厂和啤酒厂的发展,这些没有国家户口的地方中小企业会时开时停,不仅效率低下,还会导致机器的腐蚀和老化。一些已经造成直接损失和间接潜在损失的几千万投资领域,在半死不活的项目中难以发挥作用,拖累了主业=一些企业基建摊子铺得太大,突破了预算盘子。投资是一追再追。建设周期过长;一些支持改革的投资被低估,甚至被用于其他目的。影响技术改造进程,不能按期投产,给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某企业申请技改贷款654.38+0.2万元,但在执行中临时决定拿20万元投入接待,导致20万元技改资金无着落,只好停工待刮,另拉资金用于园区。用了四个多月。
第三,不成功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有的企业经营屡屡失败,直接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生产或经营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经营者缺乏对市场的调查。如果情况不明,他们盲目推销产品,往往导致积压滞销;有些人对对方的信用不够了解,在没有可靠担保的情况下贸然发货或汇款,导致钱货难以回头。一些人在难以从银行借到钱的时候,向民间借高利贷。债务管理异常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造成了损失。苏南某县一家建材企业,经营情况不错。后来,为了与一家香港商人建立十家家具厂,它从事债务管理。香港商人要求工厂支付50万元购买进口设备,但工厂急于求成。在自筹资金不足、银行贷款困难的情况下,向部分高利贷借款20万元。光是年利息就高达6万元,而家具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可以另一家电子企业因为订货单位是一家皮包公司,已经半年没见到货款了。虽然经过法院仲裁,主管部门负责追回货款,但几个月钱都没到账,企业管理陷入困境。
第四,关系丢了。拥有良好的内外部关系是搞好企业的重要条件,对生产经营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内部关系和谐。工人的积极性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经济效益就越好。外部关系可及,购销来源于,比如资金回笼顺利会赢得商业利润。另一方面,效率低,效益差,甚至形成亏损。总结部分企业亏损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内外关系不畅,生产经营受到异常场和电缆的影响。比如某地一家瓷器企业,前两年经营情况很好,产品供不应求。一些外地的商业批发单位来买产品,被拒之门外,得罪了生意上的朋友。去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的产量猛增,要求增加出口。过去,被拒之门外的商业批发单位拒绝工厂的产品进入。一度仓库膨胀,资金周转不灵。同时会引起连锁反应。员工的奖金会减少,工资发不出来,情绪会由积极转为消极,会走得慢,效率会低,浪费会增加,会带头。内政外交的问题导致企业债台高筑,亏损居高不下。好像生意红火的时候就很嚣张。落魄时自毁前程的例子并不少见。只是有些企业吃了苦头才醒悟,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五是治理扭曲。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状况和经济效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制度不够完善。即便如此,很多企业对制度的执行打了折扣,不能按规矩办事。有些企业虽然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很随意。这种情况有外部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内部主观原因,尤其是领导层。我们看到,企业承包经营后,一些厂长、经理利用人事自主权组阁选人,将家人、亲戚放在重要位置,形成“家旗”格局。根据对湖南某市四家中型企业的调查。行政人员。有三个至亲,夫妻,父子同厂,身居要职很正常。在一些企业中,从厂部到车间班组的财务、审计人员几乎都是董事、经理的亲属或亲信的家族式群体。由于背离了以人定人的用人原则,管理队伍素质下降,无法满足高水平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同时,许多重要的管理原则和严肃的财经制度难以严格执行,导致企业工作失去有效约束,各种漏洞增多,经济效益因漏洞而流失。本来应该是有利可图的。
第六,成本失控。非生产经营费用的增加是企业发展中日益突出的问题。成本膨胀与企业领导及其制度执行不严有关。一些领导人的指导思想不正确。他们认为我们现在应该愿意花钱。成本上升是正常的。有些领导对工厂管理不善,不懂财务资助,所以很多关键费用无法控制。有的领导自己也不太卖力,带头违反财务制度,让下属有机可乘。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企业中,从厂长、经理到普通管理人员,都必须坐豪车抽高档烟,喝好酒,玩舞厅赌场。有的同志出差坐飞机,住宾馆,逛景点,花钱大手大脚,花费金额惊人;有的企业为上级访坑、部门检查等活动举办高规格宴请,陪一大群客人,动辄好几桌,一顿饭花费几千甚至上千,是常有的事。这样,企业的非生产性支出扩大了。有的企业产值只有二三十万元,但每年非生产性不合理支出高达20万元,其中大部分是可以减少的。但由于思想上的问题和制度上的漏洞,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像这种橙色的财务制度和超常的浪费现象,企业如何不亏损经营?
第七,分配不当和经营承包制的实施,使企业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但随之而来的是部分管理者不同程度的短期行为。分配比例不合理,多步滞留,积累空虚,影响再生产是比较突出的课题之一。某市企业管理协会对l5家景气企业的调查显示,0.60以上与分配不当、自我发展能力减弱有关。这些企业中,有的国家或地方是小头,有的个人是大头,企业不够留得住,打得起来,与国家要求背道而驰。上一轮承包,当地一家国企本来定的承包基数很低,除此之外,平时发工资、发奖金、发福利等。超出标准。承包最终审计时,不仅没有盈利,反而亏损了20多万元,企业失去了自我发展能力,只能靠财政优惠和银行贷款维持再生产。还有一个企业,领导班子和职工的工资奖金悬殊太大,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降低了劳动效率,降低了产品合格率,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益,把企业从先进典型变成了落后单位。可以说,部分企业的分配比例失衡现象会随着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而继续蔓延,必须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