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刚的科技之路

郑永刚抓住国家发展电动车产业的战略机遇,十年磨一剑,带领杉杉成为国内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领域的领军企业,在技术先进性和规模上迅速与三星、索尼并驾齐驱。是中国锂电池产业链中覆盖面最广、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企业。

1999年5月,杉杉与鞍山热能研究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杉杉以资本成立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以“中间相碳微球”项目技术成立鞍山热能研究院,这也是浦东新区支持的第一家通过技术评估入股的公司。同时,“中间相炭微球”项目正式列入国家863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至此,杉杉的战略转型迈出了伟大的第一步,接下来锂电池行业继续横向纵向发展。

2001,1,“中间相碳微球”项目正式投产,结束了日本企业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垄断,为中国锂电池这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3年6月,杉杉收购了中南大学新能源材料学科带头人创办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重组后成立了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2005年,杉杉科技收购了年产500吨电解液的东莞金泰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东莞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随后,杉杉布局锂矿资源,从而参股两家海外锂矿勘查开采企业;并抢先在动力电池领域布局。2010与航天科技集团合资成立宁波航天杉杉电动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杉杉成就了锂电行业的龙头地位,是与奔驰、索尼齐名的全球技术最好、规模最大的锂电综合材料生产企业。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制造商,技术先进性和规模均位居世界前三。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在技术和规模上与国际巨头抗衡的行业。拥有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锂离子正极材料研发基地;国内电解质领域综合规模和实力排名第二。

锂电池行业经过近12年的持续转型升级,已经深耕细作,取得了初步的战略转型成功。在锂电池行业,杉杉科技在上海、宁波、湖南、东莞拥有6家生产企业和1家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锂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

进军锂电池行业的前瞻性战略给杉杉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02年锂电池行业贡献近5000万元,占上市公司的5.67%,而2012年为近17亿元,占比近45%。利润从2002年的500万上升到2012年的近9700万元。2013年将实现爆发式增长,形成以动力电池材料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成为全球第二大锂电池材料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