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的营销前景如何?

私募基金营销还是蓝海

目前,第三方基金销售领域早已叫好不叫座,但这并没有降低后来者涌入的热情。基金销售是蓝海还是红海,可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牟分析,获得公募基金销售牌照的机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持牌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募基金等。,彼此已经有了激烈的竞争;第二种是民营机构,这是近两年兴起的非传统的新持牌金融机构。目前他们也很强。总体来看,基金销售领域确实是一场争霸赛。

在石军看来,机会恰恰在小而精的细分领域。“在公募基金的销售业务中,其实有很多子行业。比如银行可能主要销售公募基金,有些互联网金融也通过互联网销售公募基金。公募基金的销售领域现在已经成为一片红海,但除了这种起点低、面向大众的公募基金,还有大量私募基金、公募账户等需要专业服务和高净值人群的产品。现在的竞争没有想象中那么激烈。”

石军认为,持牌金融机构基本都是自私的。比如除了公募基金,银行发行的其他类型产品基本都是自己或者关联方做的。这种本位主义是天性决定的,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第三方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站在客户和市场的角度,公平独立的筛选产品。“所以从特性上来说,第三者并不自私。换句话说,能够真正在所有优质资产中进行筛选,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在这个层面上,除了专门生产资管产品,为自己平台做营销的机构,真正在私募领域做财富管理的机构其实很少。P/2/P当然要淘汰。”

从需求端来看,这几年中国GDP的增速并没有赶上整个居民财富的增速。石军认为,中国已经实现了财富管理,尤其是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在这样一个中产阶级崛起的过程中,尤其是高净值人群的金融需求在扩大,这个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石军认为,面向普通人的大众理财产品收益风险比基本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区间,所以暂时放开这个领域,而是专注于服务高净值人群。“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拥有基金销售牌照的机构专注于公募基金,我们避其锋芒,依靠自己原有的资源和竞争优势,专注于私募领域的掘金者。”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