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保证保险的运作有哪些严格的控制?

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是为中小企业的借贷、投标等经营活动提供担保的机构。在担保活动中,担保机构本身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担保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信用经营,风险管理”,所处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因此风险控制成为担保公司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将主要讨论商业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策略。

商业担保公司是按照市场机制运作、自担风险、自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构。商业担保公司与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全不同:政策性担保机构要执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部分行业的投资,政府财政对其亏损给予适当补贴;商业担保公司自负盈亏、风险自担,完全按照利润最大化、风险可控的原则经营。亏损需要用自有资金弥补。因此,风险控制是商业担保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

风险来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一般指损失的可能性。商业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与银行、保险公司、风险投资公司面临的风险有很大不同。保险公司面对的是数量庞大的保险客户,用向每个客户收取少量费用来弥补个别大额损失。根据大数定理确定损失概率和保费收取率,从而用保费弥补风险损失和经营成本,实现盈利。在一定条件下,申请的项目会被投保,不需要对投保项目进行非常严格的审核。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少数项目的高回报来弥补对多个项目的投资,在小数定理的基础上通过对项目的严格审查来控制风险;担保公司介于保险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之间,通过对大部分项目收取较低的费用来弥补少数项目的较大损失。由于担保公司承保的项目数量有限,被担保项目的金额和期限不一,反担保措施的执行程度千差万别,被担保项目的离散性很大,无法准确计算担保率,因此不适用大数定律,大数定律要求担保公司对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将风险控制在担保机构可接受的范围内。

另外,在国内担保公司普遍开展的贷款担保业务中,担保公司所承保的项目都是无法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项目。如果项目的抵押和担保条件良好,他们可以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不需要找担保公司担保,担保公司做的项目银行基本不愿意做。所以担保公司承担的风险比银行承担的风险更大。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担保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担保风险是指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经营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根据风险程度,担保风险可分为系统性担保风险和非系统性担保风险。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和法律变化导致的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担保机构决策失误、企业信用变化、违规操作导致的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面对担保业务中的各种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战略性地规避和转移部分风险;从制度上分散和消除一些风险;严格控制经营中的风险;赔偿发生后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追回资金。

战略性地规避和转移风险的策略

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法律法规的关注和前瞻性研究,以增强担保机构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变化的洞察力,及早做好准备。比如,这一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对经济产生了强烈的紧缩效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产生了系统性风险,导致部分保险公司经营困难。如果能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做好前瞻性的研究,就可以提前采取一些应对措施,规避一些系统性风险。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担保风险的高发生率、离散性和不确定性,必然要求担保机构的管理层和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经验,对担保风险和经营环境应有足够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因此,在担保公司成立之初,就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财务、管理、法律、投资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队伍。这样就可以在战略上规避一些因为员工素质低而带来的风险。

参与省、国家再担保体系,通过再担保分散风险。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参与再担保制度,可以在代偿风险转为实际损失时分担一部分损失,从而分散风险。

尽量规避法律风险,不涉及非法经营。有些业务类型是违法违规的,但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很多机构或多或少开展了这些业务,潜在风险很大。一旦国家查处此类非法业务,开展这些业务的机构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分散和消除系统风险的策略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程序,避免政府干预风险、管理者道德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应做到以下几点:担保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的领导体制和决策程序,注意控制担保决策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建立一套科学的规则和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如建立“考保分离”的横向平衡机制;内部组织之间建立相互制衡,同时具有良好的外部约束和相互牵制机制;防范道德风险,建立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并保持其权威的独立性;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加强信息反馈体系建设。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从系统中消除一些潜在的风险。

比如浙江省某担保公司,注册资本6543.8+0.2亿,5个股东由某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控制。其内部审批权限是:

单个企业或项目担保累计金额在654.38+00万以上,单笔担保在500万以上,应经董事会批准;

同上,累计金额大于500万但小于654.38+00万,单笔金额大于654.38+00万但小于500万,由公司担保审批小组审批;

同上,累计金额小于500万,单笔金额小于1万,由公司管理团队审批。

从制度上确保被担保企业、被担保行业、担保期限、担保业务品种得到有效分散。担保业务多元化可以有效分散经营风险,这一点应在公司制度中明确规定。担保业务期限应分长期、中期和短期,并保持一定比例。被担保的行业和企业也要分散,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在某个行业或企业。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一些比值的极限值。以下是担保公司规定的比率:

单个行业的担保余额小于或等于净资本的25%;单一客户担保余额≤净资本的5%-10%;前十名客户的担保余额小于等于资本净额的50%;最大担保余额≤ 10倍净资本;被担保客户信用等级分布在A级以上≥65%,BBB≤35%;

存续期大于1年的担保余额小于等于总担保余额的40%。

制度中规定要保持担保机构的流动性,规避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信用担保机构进行代偿时,由于流动性不足以满足代偿而导致的信用支付风险。担保业务的风险发生机制与一般保险业经营的客观可预测风险有很大不同,其发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担保公司在办理业务时应注意期限和金额的匹配,防范流动性风险。

建立行业和企业信息库。通过有目的的搜索和查找,积累大量本地区主要行业和企业的信息,为开展担保业务做好基础准备。

建立员工定期交流培训机制。不同项目组、不同公司的业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可以及时传递一些信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定期培训可以提高业务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为业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操作上采取严控风险的策略。

保证风险共担。建立贷款银行、投保企业和担保机构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防止银行放松对借款人的审查,应该通过合理的担保比例来强化银行的贷款责任。担保机构一般承担70%,其余由银行承担。担保机构比例法国50%,日本50%-80%,德国50%-80%,美国80%,加拿大50%。目前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有绝对优势,担保公司在与银行合作中处于劣势。所以很多时候担保公司只能全额担保,银行不愿意和担保机构共担风险。但是对于银行推荐的一些项目,或者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要求银行分担一些风险。

反担保措施。一般情况下,担保机构要求被保险企业提供反担保措施,但如果被保险企业质量较好,有足够的抵押物和担保措施,不需要担保公司担保就直接向银行贷款,因此担保机构对企业的反担保措施不应过于严格。因此,在实践中,反担保措施的实施必须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比如小型家族企业,企业主要股东可以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夫妻共同财产要夫妻双方签字认可。

法律合规性审查。首先要审核企业做的项目是否合法合规;其次要审查反担保措施的合法合规性;最后,要考察企业本身是否存在产权不清的情况。

企业事前和事中审查。核保前需要调查企业的财务状况、法人素质(可能直接影响还款)、经营水平等。只有详细掌握企业情况,才能有效进行项目风险评估,从而降低担保风险。在投保过程中,要对企业进行持续跟踪调查,一旦情况发生变化,要及时采取措施。

赔偿发生后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追回资金。

在大量的担保业务中,部分被保企业会违约,这时担保机构必须进行赔偿。但在代偿发生后,担保机构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尽可能收回代偿资金。一般采取的措施有实施反担保措施、与企业谈判、企业重组、诉诸法律手段等。

综上所述,商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通过采取战略性地规避和转移风险、在制度上分散和消除风险、在经营中严格控制风险、在赔付发生后采取有力措施收回赔付资金等策略,可以大大降低经营中承担的风险。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