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顺笔下的人物生活

李全顺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平原乡。他的父亲在他年轻时就因过度劳累和疾病而去世。贫穷和苦难塑造了李全顺不屈不挠的性格。1984年,李全顺拿出全部积蓄180元,从亲戚朋友处集资3万元,在高希村创办了一个小厂,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全顺线材有限公司的雏形2010年3月18日,李全顺在十里铺建成了一个现代企业——全顺铜业。从65438年到0984年,改革的春风遍布祖国各地。经过深思熟虑,李全顺觉得办一个线材厂应该有前途。他怀着赤诚之心,和村干部商量办厂的理想,得到了村里的支持。他跑了几百次向亲戚朋友乡亲们募集3万元,他恨不得能把它掰成两半。他用100元买了一个旧三角铁梁。老铁梁刚好有个弯,最高的地方有60厘米高。1元租了个篷布搭了个棚子看工地。4月26日到6月底,1984白天指挥工地。下雨的时候,地上全是水。刮风的时候,帐篷被升起。这个建立在高希村的小厂就是现在的新乡全顺线材厂的雏形。

“言传不如身教”,李全顺要求别人先做到,一直保持着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他和工人们一起去职工食堂排队吃饭,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中天线材厂的食堂,没有倒剩菜的水箱,员工能吃多少就吃多少。有两次,他看到两个员工吃饭的时候把吃剩的馒头皮扔掉。他立刻把它们捡起来,吹掉烟灰,自己吃了起来。这位工人看到后被李全顺的实际行动所影响,从此再也不浪费粮食。在当今物欲横流,浮躁的社会,他事业如日中天,拥有巨额财富,所以他能做到节俭朴素,尤为难能可贵。

李全顺领导的电线厂,如一匹脱颖而出的黑马,在全国的电线市场上格外引人注目。“李全顺”牌产品在市场上享有盛誉,畅销不衰。消费者信任“李全顺”产品,哪里有市场,“李全顺”产品就卖到了哪里。每天订货电话不断,提货的商家络绎不绝。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价格。仅新乡市周边就有500多家厂家,但为什么只有他一家独领风骚?同行们不解。外行人纳闷: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李全顺有什么妙招吗?李全顺说,“质量、信誉”是他取胜的绝妙招数。他经常告诉员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信誉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从工人到领导,大家都注重质量,各有分工,坚决不让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出厂。全顺线材厂及其产品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评定为“合格单位”、“合格良品”、“国家权威检测标准品牌”、“国家质量检测连续合格产品”;被中国质量万里行认定为“指定单位”、“无投诉单位”、“先进单位”。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联合列为“质量跟踪产品”、“质量信得过企业”;被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质量明星企业”、“质量信得过企业”、“正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产品”。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新乡市信用评级委员会确认总厂为“AAA”级信用企业。他们已经迈出了质量的一步。他们更注重“名声”二字。李全顺说:“质量信誉胜于生命”。他们向消费者承诺:“时刻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产品用不了,保证退换,负责运费。每件赔偿50元。量不够,一赔十。”全顺线材厂就是这么说的,这么做的,还有客户给他发感谢信。南京楚江建材厂的信中写道:“李厂长是一位说话算数的优秀企业家。”平顶山的客户在购买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李全顺按承诺亲自带人办事,每件赔偿50元,共计2600元。业务部经理说:“这样诚信的企业是我们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据口口相传,李全顺“老实厂长”的名声在中原是很有名气的,客户也是心知肚明。“诚”的收获也越来越大。李全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工厂管理”的原则,对待员工如同兄弟姐妹:承诺每月6月10准时发放工资,拖欠一天按1%利息返还工资,1984年6月建厂以来从未拖欠员工工资;正常工作时间为每天8小时;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2500元以上,按照国家规定为员工提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每月还有员工的合同奖励:签约3年的员工,每月奖励30元,合同到期奖励800元;6年每月奖励60元,合同到期奖励3000元;10年的每月奖励99元,合同到期奖励12000元。新员工,工作满3个月的,每天3元生活费补贴;满6个月的,每天补助到4元;完成一年的,每天补贴到5元。他总是在员工结婚生子的时候送礼物,谁有困难他都尽力帮助。

古人云,“上下同心者胜”。李全顺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依靠制度来管理人。领导和员工在同一起跑线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此外,有效的激励机制——“能者上,庸者下”,“不分年龄;不管领导朋友介绍;不论亲属关系;不论工龄长短”;正是这种“以心换心”的企业管理机制,使得“以厂为家”的理念在绝大多数工人中得以确立,留住了人才,稳定了队伍,凝聚了人心。领导和员工齐心协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