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要花多少钱?有哪些成本?
税收成本
上市公司在改制为股份公司之前,普遍存在大量纳税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企业少缴税的主要原因包括:
1,企业财务人员信息和业务原因导致少缴税。比如一些偶然的应税业务没有申报纳税;税收与财务在计税依据上的不一致,往往导致无法按照税收规定申报纳税。
2、财务管理不规范,收入确认、成本费用等。不符合税法规定,导致少缴税款。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企业成立初期规模较小的时候,尤其是税务机关对企业征税规模较小,很多企业对成本费用要求不严格,导致发票不合规、白条等情况大量出现。这些情况一旦被税务机关掌握,税务机关有权要求企业补税并进行处罚。
3.对关联方交易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巨额税收成本。新所得税法和特别纳税调整管理办法对关联交易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规范要求。如果定价明显偏低,税务机关有权对关联企业的关联交易进行调查。一旦确认关联交易影响少缴税款,税务机关可裁定实施特别纳税调整。
社会保障成本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存在用工不规范的问题。比如降低社保基数,少报职工人数,用综合保险代替城镇社保,低估加班工资,低估节假日工资等等。发审委对企业劳动用工的规范要求极其严格,因此拟上市公司一般会缴纳较高的社保费用。
上市准备费
上市准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各职能部门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提高管理水平,还要求组建一支专业的上市准备团队来组织和协调整个上市准备工作。因此,上市准备成本也是企业必须考虑的成本因素。上市筹备费用主要包括:上市筹备团队和各部门为加强管理而增加的人力成本;公司治理、制度标准化、流程再造的培训费用;为加强内部控制规范而增加的管理费用等。
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
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使得企业在上市决策过程中有必要考虑高管人员的薪酬。除了高管的固定薪酬,还要考虑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高管激励政策。一般来说,高管的固定薪酬不会因为企业上市而带来增量成本,但高管的激励政策往往成为上市公司高昂的人力资源成本。因为在市场环境下,大部分企业会采用高管持股计划或期权计划作为高级管理人员的主要激励手段。
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上市需要考虑的高管薪酬有时表现为高管的增加。为了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安排更多的董事、监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中介费
企业上市必须通过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合作来实现。在市场准入的保护伞下,中介服务成为稀缺资源,使得中介费成为主要的上市成本之一。企业上市必备的合作中介机构有券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其他咨询机构、金融公关机构等。中介费的高低取决于合作双方的约定,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目标融资金额、合作方的规模和品牌、企业基本情况决定的业务复杂程度、市场情况等。中介费的一部分可以拖到集资成功。
上市后的边际运营成本
上市给企业带来品牌效应和信用升级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名累”的问题。比如人力资源的成本会因为企业是上市公司而增加,因为来这里的高素质人才更多,同时求职者对企业的薪资待遇要求也更高。再比如,采购成本会因为企业是上市公司而增加,因为有些供应商会因为企业是上市公司而提高价格。所以一般企业上市后的运营成本比上市前要高。考虑上市后的边际经营成本,有助于企业的上市决策和发展战略。
风险成本
企业上市决策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上市申报最终无法通过发审委,意味着企业上市工作失败。这种失败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威胁。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使公司的基本经营状况公开,给竞争对手一个了解的机会。此外,中介机构还掌握着企业的大量重要信息,也面临着丢失的风险。上市失败也使得之前在改制和规范过程中付出的税收成本、社保成本、上市准备成本、中介费用等成本成为沉没成本,短时间内无法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