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有哪些?
不同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行业特点、企业规模都有很大差异。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人员素质、层级组织的不同,差异也很大。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种激励模式来解决所有企业的情况,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设计公司高层的激励方案时,要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
第二,结合多种激励方式进行综合激励。
过去我国在解决激励问题时,往往只着眼于激励的一个方面,比如改革前的精神激励,改革后的物质激励,尤其是短期的货币激励。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分层次的,如马斯洛提出的生存、安全、社交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更高层次的需求会在更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同样,企业家也有四种基本需求,即生存需求、关系需求、权力需求和成就发展需求。任何一种单一的激励模式都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与集中式激励模式有效配合,发挥各自的激励优势,做到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因此,在设计激励方案时,应结合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励高层管理者努力工作。
三、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应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适应。
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应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适应,体现了风险收益原则。激励企业管理者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的绩效问题。在单一所有者企业中,所有者自己管理自己,对企业的盈亏负责,不需要激励,但在委托代理管理的现代企业中,需要对企业的代理人实施有效的激励,即高层管理者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业绩和股东的利润,决定和影响高层管理者行为决策的因素是其行为所获得的利益。当然,这种好处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如果高层管理者的收入不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那么激励就失去了意义。过去,我国企业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者的收入没有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经营者缺乏动力。因此,仁达总策划认为,在设计激励方案时,应坚持收入与经营业绩相适应的原则。
四、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应与其有效努力相适应。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公司的业绩。在设计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时,需要区分企业经营者做出了多少贡献,以及充分发挥其主管的努力或能力获得了多少业绩。比如公司业绩的变化是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或者是高层管理者行为的影响。因为当外部经济环境变好的时候,即使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不怎么努力经营,公司的业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外部经济环境变坏时,公司的业绩可能会恶化,甚至亏损,即使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非常谨慎地经营。此外,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东来说,他们非常关心自己的股票在股市中的表现。然而,由于中国股票市场的不成熟和不完善,股票的市场价格很难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也很难真实反映公司高层的努力。因此,对高级管理人员实施激励应与努力程度相适应,而不仅仅是公司利润的绝对数额或股票在股市中的表现。
五、应与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相联系,使企业经营者更加关注企业的成长性。
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尤其是国内很多初具规模的企业想要实现百年企业的梦想,就必须彻底杜绝经营中的急功近利现象。因此,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大额激励设计要着眼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避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