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公司治理环境?
欧盟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欧盟经济充满活力的原因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为了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步实行标准化管理,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盟成员国采用欧盟统一标准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的建议。这一标准将欧洲企业的规模分为五种:“个体户企业”,即没有员工的企业;“极小企业”,即雇佣1-9名员工的企业;“小企业”,即雇佣10-49员工的企业;“中型企业”,即雇用50-249名雇员的企业;“大型企业”,即雇用250名以上雇员的企业。该标准较好地反映了欧盟中小企业的异同,容易被欧盟所有成员国所认可。因此,它日益成为研究欧洲中小企业分类的最权威参数。
纵观欧盟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欧盟国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较大;欧盟国家的中小企业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欧盟国家的中小企业在科技进步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欧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政策主要体现在马德里峰会通过的《欧盟中小企业白皮书》中。其核心在于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机制和发展环境。具体包括改善融资环境、创造制度环境、促进技术创新和提供信息服务。
欧盟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
欧盟国家的公司治理有其相似性和特殊性。我们在这次调查中选择的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实际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
(一)英国公司治理模式
“* * * *同一模式”或“英美模式”标志着英美等国公司治理的一些特征。其基本特征是股权的高度分散性和高流动性。英国的资本市场相当发达和完善。英国模式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依靠资本市场解决资本配置和代理问题,从而表现出市场固有的灵活性、激励性和约束性。这种高度发达和创新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资本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转移,特别是为高科技产业和高风险投资行业筹集资金。而资本市场在解决成熟行业严重的代理问题上存在缺陷。在股东分散的大公司中,小股东的接管也存在“搭便车”现象,公司规模过大,管理人采取反接管措施,导致一些接管难以发生或成功,从而使这些企业的代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二)德国公司治理模式
“德国模式”或“德日模式”表明了德国、日本等国家公司治理的一些特征。其基本特征是股权高度集中,股票流动性低。在德国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银行的持股比例明显高于英美公司,而个人的持股比例明显低于英美公司。从个人持股比例来看,美国是49%,英国是21%,德国只有15%。从股权集中度来看,德国公司最高,近3/4的上市公司有一个大股东拥有至少50%的股权。德国的资本市场和日本差不多,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企业只能从银行融资。从俾斯麦时代开始,德国人就意识到如何通过银行的作用来促进经济增长。银行和企业之间有非常明确的关系。一开始银行只是公司的债权人,但是当银行贷款的公司去证券市场融资或者拖欠银行贷款时,银行就成了公司的大股东。德国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在公司融资和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德国银行是全能银行,可以持有工商企业的股份。德国银行贷款的特点是长期贷款较多,约占2/3。银行贷款给企业的性质使银行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从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来看,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个是两级监督机构。德国公司的内部组织由股东会、监事会和董事会组成,董事会也叫管理委员会,属于执行机构。股东会和监事会都具有监督职能,形成双层监督机构。第二,员工参与公司治理。德国非常重视吸引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员工的权益受到高度重视。
(三)意大利公司治理模式
意大利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缺乏通过持股或股权资本和金融服务进行事后监督的金融结构。在意大利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中,没有一个金融机构可能取代银行的作用。银行缺乏放贷的积极性,一般不喜欢和客户保护信用关系融资。意大利小企业领域的中小型地方银行在弥补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意大利模式可以称为家族或联盟控制模式,这标志着意大利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一些特点。意大利工业在发达国家中水平较高,尤其是中小企业数量多,企业规模小,是其他工业化国家无法比拟的。因此,意大利被誉为“中小企业王国”。意大利中小企业的主要特征是同一行业中小企业的集群,被称为“第三意大利现象”,本质上是指中小企业的产业有序分布。在意大利北部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出现了一个以灵活和专业化的生产组织为特色的工业区、面向中小企业的先进工业区和实时生产系统。这一模式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被称为“艾米莉亚现象”。
从欧盟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三种基本模式可以看出一些相似之处:欧盟国家不仅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和服务提供等,有效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普遍占有重要地位;欧盟国家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以* * *共治为特征。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内部治理结构简单,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设立董事会或监事会。因此,公司治理的特点是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相结合,即投资者、经营者、客户、政府、行业协会等* * *共同承担公司治理的任务;欧盟国家普遍重视工会的作用,注重保护员工利益,支持员工参与公司治理。在企业的监事会和董事会中,职工代表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一特点导致一些企业有意识地控制规模,从而影响中小企业的数量和地位。
欧盟中小企业治理的启示
通过考察欧盟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了解欧盟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框架,详细分析其特点和优势,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欧盟各国的共识,也是欧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借鉴欧盟经验,实施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
小企业占欧盟企业总数的99.8%,在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欧盟国家普遍将扶持中小企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例如,英国特别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德国特别注重通过发展中小企业促进技术创新,意大利特别注重通过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欧盟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中小企业的繁荣与经济增长、就业状况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借鉴欧盟国家的经验,把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已经成为欧盟国家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一般框架。因此,借鉴欧盟的经验,我们应该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在欧盟国家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比较分析中,一般认为英国、德国、意大利采用了* * *利益相关者共治的框架。特别是一些小企业没有也没有必要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理事会,说明它们没有健全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其治理的内容和任务不仅限于内部治理的范围,还包括外部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 * *治理。这恐怕也是一个全球现象,体现了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普遍框架和特点。我们应该借鉴欧盟国家的经验,通过股东、董事会、银行、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和地方政府的参与,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机制,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欧盟国家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多样化的,“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意大利模式”都是有效的治理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借鉴欧盟的经验,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这些模式。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总结出欧盟国家中小企业治理的三种主要模式,即以股权高度分散和流动性为特征的“英国模式”,以股权高度集中和流动性低为特征的“德国模式”,以及以家族或联盟控制的区域企业集群治理为特征的“意大利模式”。这些秤各有优势,当然也各有劣势。要想扬长避短,关键是要认清客观实际情况,有条件地选择和采用。比如短期目标可以多借鉴德国模式,即政府积极参与治理,支持员工参与治理;远期目标可以更多借鉴英国模式,即通过利益相关者的成长和自律,实现公司治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区域目标可以更多借鉴意大利模式,即通过家族或联盟的控制来扶持区域中小企业集群。因此,我们应该借鉴欧盟国家的经验,从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实际出发,灵活选择欧盟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完善。
借鉴欧盟的经验,我们应该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省情、企情,把国际化的要求与中国企业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制定完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框架。这样的框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整体模式,即利益相关者* * *治理;欧盟国家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成功经验,即“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意大利模式”的合理借鉴;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包括外部治理效率低下、股权高度集中以及“三权合一”的治理结构。我们应该结合国际原则、欧盟经验和中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之路。
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支持,改善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也需要良好的环境。欧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政策、法律、资本市场和融资渠道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其中,资本市场和融资因素非常重要,欧盟在这些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法律制度不完善,特别是信用制度不健全,外部职业经理人市场缺位,导致中小企业以自有资金为主,股权高度集中,完全依靠内部控制权形成制度体系。解决融资问题,需要建立发达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拓融资渠道;融资的改善有赖于良好信用环境的形成。总之,只有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创造条件,才能有效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