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从流血上市,未来在哪里?

采写|张宇编辑|杨博成题图| IC照片

靴子终于落地了。5月27日,与旷视科技、易图科技、商汤科技并称“AI四小龙”的从云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发行价15.37元/股,盘中最高涨幅56.95%。截至当日a股收盘,从云科技股价最终为21.4元每股,上市首日总市值为158.5。

公开资料显示,从云科技成立于2015。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大领域逐步实现成熟应用。

在“AI四小龙”中,虽然从云科技是继商汤科技之后的第二家上市公司,光环也足够闪耀,但实际上从云科技的上市之路非常曲折。

2020年8月,从云科技在广东证监局注册,同年2月向科技创新板上市委员会提交招股说明书,并获受理。2021年7月,科技创新板上市委员会宣布通过对从云科技的审议,直到2022年4月,中国证监会才同意从云科技在科技创新板上市的申请。

事实上,不仅仅是从云科技的上市之路曲折。在其申请在科创板上市期间,依图科技的审议被终止两次,最终未能上市。虽然旷视科技顺利通过了上市委员会的审议,并提交了注册申请,但其注册申请目前处于暂停状态。

一位AI行业人士告诉Donews (ID: I Love Donews),“AI公司普遍存在‘高估值、高R&D、高亏损’的情况,同时面临商业化不及预期的窘境。这样的原因是AI公司无法顺利上市的重要原因。”

如今,在成立7年后,从云科技几经波折终于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但对于从云科技来说,还远未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陷入亏损的困境

“钱”路堪忧,长期亏损一直是笼罩在从云科技等AI公司头上的乌云。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从云科技总营收分别为8.07亿元、7.55亿元和176万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亿元、-813万元和-6.32亿元。

从云科技上市前两天,披露了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从云科技营收2654.38+03万元,同比增长67.02%;净亏损1.1.6亿元,同比下降45.52%。

具体来说,从云科技的主营业务分为两部分: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其中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是从云科技的创收业务。

2019年至2021年,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分别为5.97亿元、515亿元和9.34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76.52%、68.50%和87.28%。虽然占比较高,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的毛利率并不低。同期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3.43%、28.19%和31.34%。相比之下,易图科技、寒武纪科技、旷视科技等AI企业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相关业务的毛利率普遍在50%以上。

创收业务的毛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是从云科技陷入长期亏损的一大原因。此外,巨额R&D费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从云科技的R&D费用分别为4.54亿元、5.78亿元和5.34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56.26%、76.56%和49.63%,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R&D费用都能最终推动业绩增长。从云科技在招股书中提到,2020年,由于芯片设计结果达不到预期,以及EDA软件和生产流的限制,“结合高精度人脸识别技术的人工智能SOC芯片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最终终止。

不仅是从云科技,根据商汤科技2021财报,其总营收为47亿元,同比增长36.4%。同期调整后净亏损142亿元,同比上涨61.5%。此外,商汤科技的R&D投资为30.6亿元,占总营收的65.1%,甚至远高于从云科技。

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需要“烧钱”进行R&D和扩张的情况下,融资成为AI公司的生命线。自2015成立以来,从云科技* * *已完成11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40亿元,其中最后一轮融资定于2020年5月。

在AI行业,长期亏损已经成为常态。公开数据显示,商汤科技2019-2021累计亏损343.03亿元,旷视科技2018-2020累计亏损654.38+027.66亿元,易图科技2018-2020累计亏损666亿元。

正是因为AI企业的长期亏损,投资机构的热情明显消退。西南证券在研报中指出,AI领域的投融资在2018年达到顶峰,2019年以来投融资数量明显下降。进入2021后,“AI四小龙”中只有易图科技在2022年2月完成了a轮融资。

融资之路不通,通过上市缓解资金压力成为AI企业的必然选择。在从云科技向上交所提交的招股书中,说明了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拟募集资金37.5亿元,拟投入8,654.38+0亿元用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8.3亿元用于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654.38+0.465.438+0.90亿元用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或许是为了提振投资者的信心,在招股书中,从云科技还乐观地预测,2022年至2025年营收规模预计为654.38+0.682亿元、2506.5438+0亿元、32.27亿元和4065.438+0.654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60。从云科技也表示,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毛利率的提升,预计2025年实现盈利。

“从云科技可能无法在短期内改变亏损的现状。上市只能暂时缓解资金压力,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为了在2025年实现盈利,从云科技仍需尽快实现商业化,提高自我造血能力。”上述AI行业人士表示。

前面的路仍然充满了雾。

对于从云科技来说,上市绝不是终点。以同样在科创板上市的AI公司格灵申通为例。3月17日,歌苓申通正式上市,发行价为39.49元/股。然而,截至上市首日a股收盘,歌苓申通股价最终下跌514%至37.46元,总市值69.29亿元,上市首日即被破发。

截至5月31日a股收盘,歌苓申通股价为27.02元,总市值为49.98亿元,较上市首日总市值下跌27.87%。

Gling Deep Eye总市值之所以一路走低,与其深度亏损密不可分。招股书显示,2018-2021和2021上半年,格灵申勇总营收分别为51.96万元、71.21.09万元。

同时,Gling Deep Eye对前五大客户的依赖度很高。招股书显示,2021至1-6月期间,格林申通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4.54%,较2019年的67.55%仍在增长。

从云科技也面临着大致相同的困境。加上三年累计亏损20.85亿元,2021年,从云科技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9.58%,较2020年的27.92%上升了41个百分点。对前五大客户的高度依赖意味着从云科技存在巨大的经营风险。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AI行业的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在AI四小龙列举的落地场景中,“智慧商业”、“智慧管理”、“智慧城市”等词汇多次出现,云技术优势并不明显。

困境不止于此。从云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未来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主要产品价格下降,R&D投入持续增加和R&D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人工智能行业政策产生不利影响,下游行业需求明显放缓。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公司将面临短期内无法盈利、亏损继续扩大的风险。当务之急是如何扭转持续亏损的财务数据。这意味着云在后续科技方面需要继续投入巨大的R&D费用,未来仍难以摆脱亏损。

然而,AI行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五”规划》明确要求,推进先进过程控制系统在企业的应用,加快制造执行系统的云部署和优化,深化人工智能集成应用。通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实施,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资源消耗。

随着AI行业相关政策的逐步深入和推进,AI企业可能有望乘势而上。据市场研究机构IDC预测,2025年,AI市场规模将达到6543.8+063亿美元。届时,AI企业的整个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将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在资本市场上,盈利仍然是投资者最重要的投资标准。在这个阶段,投资者仍然对从云技术有信心,但如果商业化被推迟,没有人会为长期亏损的AI公司买单。上市只是开始,云离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述AI行业分析师分析。

本文来自i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