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8岁的富家女嫁给了一个80岁的外地人,生了一个儿子。她守寡55年。目前情况如何?
缘分这个词很玄妙,很神秘,每一个爱情故事都逃不过这个词。有时来的巧妙恰当,但有时来的如此不合时宜,令人遗憾。我们总说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不应该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面对老了病了,我们又是那么的无能为力。可以抗拒世俗,可以不怕别人的眼光,但终究无法跨越生死的鸿沟。
“为什么我不能早一点出生,早一点遇到这辈子的他?”吴应该不止一次这样想过。
一位高贵的女士遇到了一位好医生
吴思丹出生于民国时期的一个富裕家庭,家族在政界和商界都很有名。他的父亲吴明远经营一家企业,是中法实业银行的总经理。其父长兄吴鼎昌步入政坛,时任蒋介石总统府秘书长。
作为一个老女人,而吴思丹从小就极其聪明,在受过教育之后,又加上了知识渊博的各种优势,所以吴明远非常喜欢年轻女孩。也许上帝也嫉妒这种美。吴思丹患有先天性肺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父亲虽然动用人脉四处求医,但收效甚微,难以治愈。一切都改变了,直到他遇到了法国医生贝希耶。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能是巧合,更可能是天意。1914年4月,在中国多年的贝熙业从天津调到北京,担任法国驻北京大使馆的医务官,同时也是袁世凯的医学顾问。
贝熙业到北京后,购置房产定居,交游广泛。他每周都会在东城住宅的花园里接待一批对东方文化极其感兴趣或研究东方文化的朋友,互相谈论新的认识,交流研究成果,这引起了吴明远的注意。尤其是了解了贝熙业的医术后,多次带吴思丹到贝熙业的住处就医,一来二去成了朋友。贝家后院逐渐成为吴思丹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在就医的过程中,她也与贝熙业结下了良好的友谊。这个时候,两个人都应该没有想到,他们会一辈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战时医院结婚
在相处过程中,贝熙业发现了吴思丹在美术方面的优秀天赋,于是在他的推荐下,吴明远选择让吴思丹从1939进入辅仁大学美术系学习,最终吴思丹在1942完成学业。同时,她的身体状况也在学习期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虚弱的身体也逐渐好转。
也许正是在这个时期,她埋藏了对贝熙业的爱,同时贝熙业也很欣赏吴思丹,她聪明又坚强。
65438年至0942年,国内战事吃紧,国内医疗水平极差,医疗设备和药品匮乏。贝熙业坚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尽力在医学上给予中国很大帮助。虽然年近七旬,但他积极救助中国军人,冒着生命危险将药品和器械送往各地,甚至直接将住所改造成战时医院接收伤员,被当时的老百姓称为“法国白求恩”。
当吴思丹毕业后听说这件事时,她被贝熙业的精神所感染,对贝熙业的感情越来越强烈。为了真正帮助贝熙业,她毅然放弃了原来的艺术道路,积极学习,很快掌握了基本的医术,并最终成为贝熙业的助手。
1947期间,贝希耶身体出现问题,无法继续高强度工作。吴得知消息后急了,想第一时间照顾贝熙业。然而,他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虽然他不想“地面”吴,他几乎一样,但吴仍然强烈要求他的父母最后没有办法阻止他,不得不同意他的女儿的要求。
在照顾贝熙业的过程中,贝熙业更加欣赏吴思丹,同时也被吴思丹对他长久以来的感情所感动,两人渐渐相爱。那时候虽然没有夫妻之名,但是已经有夫妻了。他们缺少的是让别人承认的机会。
离开我的余生。
时间渐渐来到1952。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颁布。新的法律制度对结婚年龄没有限制。吴思丹毅然选择登记和贝熙业结婚。这一年,她28岁,贝熙业80岁。
虽然结婚了,但他们的婚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难被别人理解。吴思丹的父母威胁要在他们结婚前断绝关系,阻止吴思丹和贝熙业结婚,但这不能成为他们爱情和婚姻的障碍。
除了父母,他们还要面对更多来自别人的意见和批评,“说闲话”从来不是任何时代任何一类人的专利。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决定回到法国贝西的家乡。
1954年,贝熙业随吴思丹返回法国。他们重新开了一家诊所,保住了生计,开始过正常的生活。天生浪漫的法国人认为年龄永远不是爱情的障碍。即使贝熙烨和吴思丹年龄差距那么大,但他们在法国收获了很多祝福,这段时间的相处对他们来说是最幸福的时刻。
1955年,也许是上帝感受到了他们的爱,慷慨地给了他们一个儿子,这在当时是一个奇迹。孩子的出生不仅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乐趣,似乎也让吴思丹后来的生活不那么孤独了。
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1958年,88岁的贝熙业因病去世,只剩下34岁的吴思丹和年幼的儿子活着。虽然早有征兆和准备,但面对爱人的死亡,吴仍是极度悲伤,无法自拔。
吴思丹自从贝熙业去世后,一直没有找到配偶。她守寡55年,独自抚养孩子。丈夫去世后,她没有过消极的生活。相反,她加入了法国艺术协会,并担任副主席,继续她的艺术工作。2013年6月,89岁的吴思丹在奥维涅新玉宝去世,结束了她精彩浪漫的一生。
“卿愿君生早,君叹君生晚。如果有来生,我会天天跟你好。”这首诗很贴切的描述了吴思丹和贝熙叶的爱情。吴思丹一生都在践行“嫁给一个我真心爱的人”这句话。她和贝熙叶跨越了年龄和国籍,展现了爱情的真正美好。感谢相遇总比不曾相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