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小企业贷款一直没有找到成功的出路!?
一是中小企业金融体系不健全,信息不对称,难以控制信用风险。
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客观和人为因素,没有建立完整的财务体系,会计核算不完善,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和良好持续的经营业绩。银行很难了解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所以不敢轻易提供信贷支持。
二是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难以担保。
在商业运作和资产负债管理制度的约束下,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一般要求贷款企业提供连带担保或财产抵押,尤其是中小企业申请贷款。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有其特殊性。比如一般的高科技企业,尤其是软件企业,净资产低,人力资源高,所以放贷时往往抵押资产很少。对于新的中小企业来说,虽然失败率很高,但是成功的创业可以带来更高的创业收入。银行信贷融资承担了融资风险,不能分享企业成功带来的高收益,导致银行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降低了银行贷款的动力。
外部环境制约。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在现行金融体系中的垄断程度过高,不利于发展中小企业信贷活动。
为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国家关闭了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小型基层金融机构,如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将信用社纳入合作银行等。这使得中小企业原有的一些融资渠道不复存在,同时也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垄断程度过高。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银行在数量和能力上都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国家也没有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导致中小企业贷款不足。
二是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政策支持不够。
中小企业很难从证券市场筹集资金。证券市场对进入市场的公司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小企业进不去。此外,中国的基金组织和其他融资公司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他融资渠道没有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有效的机会。但政府在搞活中小企业、加强金融中介等方面没有采取优惠扶持政策,没有建立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和保险,客观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
第三,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银行金融机构在服务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在“抓大放小”的影响下,自觉不自觉地走向了“扶大轻小”,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信贷资金在政府的媒介和催化下流向了大型国企。由于银行商业化运作机制尚未最终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没有摆脱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对市场重视不够,开发研究薄弱,忽视了可以为中小企业实现自身利益提供服务的巨大市场。
四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抵押担保难以落实。
为防控金融风险,各类金融机构已基本停止信用贷款,普遍推行资产支持贷款制度。由于中小企业关系简单,一般没有上级部门或相关单位为其解决担保问题。
此外,中小企业普遍具有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流动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发生重大变化、无形资产难以量化等特点,这与金融机构对固定资产等抵押物的偏好相悖,阻碍了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
解决方案建议:
一是提高中小企业素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提高企业内部融资能力,可以为外部融资创造更有力的融资条件。企业不仅要加强自身发展和制度建设,还要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机制,特别是信用机制。良好的信用是赢得融资的必要条件,不仅会从金融机构获得低门槛的贷款优惠,还会利用信用再担保机构在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创造相同的利益。
二是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工具。
发展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贷款金融工具,制定优惠贷款政策,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在信用评级、资金定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扩大中央预算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开拓市场、扩大就业、完善公共服务等。同时,地方财政也要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的社会负担。此外,可以通过财政拨款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培训和管理咨询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
四是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一是支持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学研联盟和资源整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点推进轻工、纺织、电子等行业的品牌建设,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第二,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按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第三,促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推动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及设备在中小企业的推广应用。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鼓励中小企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服务。第四,提高企业合作水平。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供、产、销等合作关系。鼓励大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和支持。,积极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设备和资金支持,并及时支付货款和服务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