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泡沫对金融业的影响及相关对策

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经济学家认为,正是由于近年来各国股市的持续下跌,特别是高科技股的暴跌,使得大量资金流出股市,转向房地产,使得房地产市场不可避免的火爆。一些经济和金融专家认为,房地产市场已经像股市一样陷入了“非理性繁荣”。因为从根本上说,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并不是供求关系的变化,住房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加。相反,人们把买房作为赚钱的手段。特别是,一些养老基金、各种基金会和信托公司也退出了股市和债市,越来越多地涉足房地产业。这使得房地产价格进一步走高,但房屋的“过剩”也在急剧增加,进而导致许多城市的空置房比例上升,泡沫也随之膨胀。

国家统计局最新计算的“全国住宅景气指数”显示,2005年6-8月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14.1%,比去年同期增加13.2%。其中,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面积4397万平方米,同比上涨11.5%。到2002年7月,空置商品房达2500多亿元,居各行业不良资产之首。但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年底将达到25%左右。空置房压力剧增。

据中国信托业季报统计,2003年第四季度,34家信托公司发行了87款集合信托产品,共募集资金86.6亿元。其中房地产信托37款,募集35亿元,居各类信托产品之首,房地产信托收益率也较高。仅以北京最近推出的十几款投资产品为例,预期年收益率大多在4%以上。其中,“金融街写字楼项目贷款信托计划”预期收益率为4.6%,法国欧尚天津1号店产权项目预计年收益率为6%,“第一城”产权投资理财项目甚至达到8%。预期收益率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也高于国债投资收益率。

但可以肯定的是,高收益背后隐藏着高风险。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根据《信托法》的规定,信托产品不等同于存款那样的债权债务关系。信托产品的收益率是预期收益,不是最终收益。这意味着,开发商和信托公司在宣传单上提到的预期收益率绝不是“确定的”,它很可能会因各种风险因素而发生变化。即使最终收益率低很多,投资者也只能默许,因为法律并不保护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3防范金融业房地产泡沫的对策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业当前防止房地产泡沫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1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建立预警系统,防患于未然。

我国银行业是在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介入房地产信贷业务的。从外部环境看,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抵押制度、抵押保险机制不完善;从内部机制看,我国银行存在资本不足、不良资产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低等诸多脆弱性,这将加大房地产信贷风险。然而,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冲击和多次降低利差的压力,我国银行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新兴的房地产信贷尤其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成为银行业的理想选择。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很好的资产,但如果持有过高,也会增加资金成本和经营风险,这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在美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仅占商业银行资产的18%,占抵押银行资产的50%。不同来源的银行资金会有不同的资金用途。在香港,银行应及时动态跟踪贷款质量。因此,我国银行业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应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信用体系、抵押贷款体系、抵押贷款保险和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促进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同步发展。

3.2灵活运用利率和税收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

近两年来,房地产热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刺激下形成的。低利率和税收减免政策有利于在经济收缩时刺激有效需求,这无可厚非。但是,长期执行一项政策或忽视受益者执行同一项政策,可能会向市场发出错误的信号。反复降息,资金成本低,会诱使很多企业和个人涉足高风险投资,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出现失误。为引导企业投资开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政府应适时提高投资别墅、高档公寓、高档娱乐设施、写字楼的贷款利率,提高非自住个人的贷款利率,使低息政策更好地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城市政府也应该对高档房产征收房地产税,可以采取累进税。对于仍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这将有助于遏制猖獗的铺张浪费,利用有限而宝贵的资源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