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县经济

2006年以来,县城、泉水、翟伟、黄章工业园相继建成,入园项目64个,总投资114.7亿元,实现了园区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2008年,浦北县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自治区A级工业园区。“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525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94倍,年均增长36.92%。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5亿元,同比增长13.05%;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7.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2.67亿元,年均增长13.56%,争取上级水利投入4.08亿元。

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2.98亿元,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654.38亿元,增长35.1%;工业总产值1467亿元,增长3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7亿元,增长34.2%。财政收入6亿元,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万元,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8245元,增长12.5%。

——五项工作获国家级奖项。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首批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全国农村商业信息服务试点县,浦北红耳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越州古城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项任务走在地区前列。被评为广西园林城市、招商引资先进县、粮食生产先进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文化产业示范县、职业教育先进县、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县。

2013年,“县域工业扩容工程”深入实施,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家,达到79家;亿元企业增加15家,达到40家。投资654.38+650亿元建设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一批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园区建设公租房1381套,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全县新引进项目22个,总投资9.5亿元,累计达到122,已建成项目28个。豫园药业产学研基地被评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全国第三家软包装输液企业。木材加工业异军突起,有木材企业20家,胶合板行业在全区领先。省级烟花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成立,填补了我市烟花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空白。东源木业、华恒木业、关彝塑管、金盛塑管等投资超亿元企业建成投产。

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7亿元,增长4.3%。粮食总产量25万吨,增长4.5%,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新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达到21家;新增专业合作社38个,总数达到200个。新建苗木花卉示范基地3000多亩。百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带不断完善。1.3万亩标准化香蕉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官鱼养殖产量增长14.3%。甘蔗、蜜蜂、黑猪、红耳、土豆、甲鱼等特色农业稳步发展。通过竞争,获得总投资1.1亿元的第五批中央投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

第三产业稳步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亿元,增长12%。城乡商业氛围日益活跃。远大购物广场等大型商场建成开业,黄章、北通、大成、翟伟等一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加快旅游发展步伐,启动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加快五黄山景区建设,积极开展文昌公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大朗书院创建国家3A级景区工作。房地产业保持了健康的发展势头。全县在建、在售房地产项目40个,新开工面积32.9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1万平方米,增长50%。金融业取得新成就,建行成功争取设立分支机构,全国村镇银行正式开业,综合金融服务中心成立,创建3个“信用小镇”和53个“信用村”,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654.38+00亿元,达到654.38+00.28亿元,同比增长654.38+05.8%;贷款余额43亿元,增长23.4%。全县保险机构发展到14家,保险机构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该县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至60%以上,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5%以上。然而,解放前,县城的大部分土地归地主阶级所有。再加上旧政府疏于农耕,生产条件改善缓慢,耕作技术常规。民国时期,粮食年产量约为每亩90公斤。

解放后,进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生产力不断解放,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田。粮食亩产量从1949的98.2公斤提高到1990的320.5公斤,增长了2.63倍。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7205万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2.28亿多公斤,增长了216倍。随着粮食的增加,农民饲养更多的猪和家禽,甘蔗、花生、木薯和水果等经济作物发展迅速。该县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总产值逐年增长,达到211.64万元(按1980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是989年的17316543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县的农业经济已经转变为农工商并举的综合经济,农民收入逐年增加。1990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4元,是1978年人均集体分配61.48元的7.85倍。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全县农业总产值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种植业比重下降,林牧副产品比重上升。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0年代的79.26%下降到1990年的49.49%。全县已形成香蕉654.38+0.5万亩、荔枝龙眼43万亩、八角25万亩、竹子654.38+0.5万亩、蚕桑3万亩、速生桉20万亩、淡水养殖4万亩、瘦肉型养猪场654.38+0.5解放前,这个县的个体工业比较分散,基础薄弱。主要有泉水、石狮等4个生产日用白陶罐、坛、碗的陶窑,小江(8阶窑56人)、龙门(6阶窑40余人)两个生产日用粗瓷、细瓷、工艺瓷的瓷窑。白石水、北通、王宓、古力、关东立山等地12处,生铁冶炼成铁锅、铁犁。黄章、龙门、关东等地出产家制纸(指火纸、福字纸);中南地区乡(镇)有3-8个地方蔗糖作坊;法国人在柳溪县新华村(现铅锌矿址)开采矿石提取白银。北通、乐民有10多家切烟烟房。古力、三河手工制枪弹药作坊50余家,以上行业从业人员2000余人,总产值约654.38+0万元。

解放后,县委、县政府在抓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在工交部和工业部的组织下,1952-1954年先后建成了黄章米加工厂和地方国营小江米加工厂,接管了北通、白石水、观龙等地原业主所有的9个炒锅厂,5个作为地方国营炒锅厂经营,4个作为公私合营经营。还有四家合资或私营工厂。1955年底全县产业调整,部分并入大厂。* *地方国营工厂4个,公私合营企业3个,私营工业13个,手工业者143个(仅指分布在各镇的数字)。主要工业有:铸造、陶器、瓷器、建筑设备和纺织。1956,对手行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同年年底,据统计有531工匠转型,形成63家合作店(群)。1957新建浦北县白石水炼铁厂、浦北县翟伟松香厂、公私合营小江热电厂。从65438年到0958年,小江瓷厂和小江电厂先后被转为地方国企。同年浦北县并入合浦县,白石水炼铁厂(也是铸铁炒锅)、翟伟松香厂、北通炒锅厂(1962并入白石水炼铁厂)、小江瓷厂、小江电厂等地方国营工业得以保留,而丰门、乐民的地方国营石灰厂则下放到翟伟、乐民公社经营。从1970到1982,先后建成了县烟厂、县酒厂、县水泥厂、县造纸厂、黄章糖厂、翟伟糖厂等10多家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和9家二轻工业企业。1985年,根据工业普查统计,本县共有工业企业110家,其中全民所有制23家,集体所有制10家,乡镇企业77家。年末员工总数10075人,总产值7566万元,产品销售税8691000元,利润173.2万元。1988年,由县对外供销公司、广西信托投资公司、深圳市怡宝实业有限公司、台商马来西亚克南芝木业加工有限公司* * *投资300万美元兴建浦北克南芝木业有限公司,次年6月完成试生产。到1990,全县已有两家外资企业,部分机构在水泥、红砖、印刷行业开办企业。1970年工业总产值为211万元,1980年为2740万元,比11970年增长了0.98倍。1970年税利63.2万元,1980年634.5万元,比1970翻了9倍。1980后,县属工业进行整顿,实行厂长负责制,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工资总额基数与税利挂钩政策,工业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1592万元,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与1949年相比,增长109.130万元,分别增长196.86倍和1970。全县形成了二级公路沿线三区八镇的产业格局,建成了烟花、织造、缫丝、制糖、制药、建材等支柱产业。2005年被定为广西县域产业发展试点县,是钦州市唯一的县。解放前,这个县的渔业生产是私营的。解放后,1965以前,渔业生产由县农业局主管,干部2人,职工1人,农科所成立1鱼组。1974农科院鱼类组隶属于水产局。1984水产局和畜牧局合并为畜牧水产局。同年,成立了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水产科技和良种推广工作。该县的渔业生产分为南、中、北三部分。南、中、北有国营鱼类养殖基地。1958-1981统一分配鱼种供应,全县大部分养鱼业由集体放养管理。1982以后,除了县养鱼场和水利部门管理的大型水库和家庭鱼窝,集体所有的山塘、小型水库、池塘都承包给个人管理,出现了很多专业养鱼户。农业集体化时期的捕捞生产,职业渔民和兼职渔民归其大队管理,每月或每年向大队缴纳一定的管理费和公积金;1982后,渔业生产恢复到一家一户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