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查一些资料
在谈到市场时,三位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干燥技术的应用领域绝不仅限于化工行业,而是在各行各业都非常广泛,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干燥技术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宽,潜在市场非常大。曹崇文教授说:‘以农产品为例,日本大约有1.50 ~ 1.70万台农产品干燥设备,而中国只有2万台。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消费观念还有很大差距。农作物的干燥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品质,比如水稻的‘爆腰’和裂纹,都不是脱粒造成的,而是干燥方法和工艺造成的。不同的干燥方法和工艺也会影响农作物的口感和营养成分。相信随着中国全面小康的加速,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潘永康教授说:“干燥技术的研究主要是指干燥理论、干燥工艺和干燥设备的研究。现在干燥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物料外部的传递现象,而是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的传递现象。被干燥的物料种类繁多,在脱水过程中物料的质地和传递特性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国际上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还是不理想,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迄今为止,干燥条件仍主要由实验和经验决定。同时,国内外学者对干燥技术和设备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杭州召开第十届全国干燥大会。我国有7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一大批专家从事干燥技术研究。在我国,谷物干燥、生物质干燥、蔬菜水果干燥以及一些新型干燥设备的研发已走在世界前列。虽然国内的干燥设备生产企业普遍研发薄弱,投入少,但也有一些不错的产品开发项目,如自清洗回转圆筒、闭路循环有机过热蒸汽惰性粒子流化床、大型喷雾流化造粒、45吨大型喷雾干燥设备等。,但遗憾的是,企业开发的技术大多是保密的。
据MUJUMDAR介绍,前苏联至少有200名国际干燥专家,干燥技术在80年代以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国情和语言障碍,他们一直没能融入国际烘干行业,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为了使中国的干燥技术赶上国际先进国家,有许多事情要做,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紧密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喷雾干燥设备制造业著名专家、无锡林州干燥设备厂厂长周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从国内干燥设备制造商的角度来看,不仅有技术创新的问题,还有升级和竞争优势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起步较早,与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林科院等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研究喷雾干燥技术,不仅赢得了国内市场的青睐,结束了我国过去喷雾干燥机械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还打入了国际市场。不久前,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山东田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石永春在发言中表示,根据在京举行的国际干燥大会上的交流,我国干燥技术研发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因此,如何从学术研究和企业角度进一步缩小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田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我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通过技术信息交流,与MUJUMDAR教授一起翻译出版了他的专著《干燥工艺原理与设备及新进展》。与加拿大CANMET能源研究中心在有机废物干燥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我们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利科夫传热传质研究所一起开发了中低压喷雾干燥器。我们还与波兰罗兹技术大学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包括技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其中,我们研发的‘喷雾流化床造粒技术’已被列入两国政府合作项目。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因此我们应该大力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目前,我们从国内外培养的两名博士已充实到田丽公司。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充实技术力量,加大开发力度。
大家一致认为,中国要从干燥大国发展成为干燥强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夯实应用研发基础,在技术上加强自动化、测试技术、制造技术、材料外观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在应用开发上,既要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又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既要重视新技术、新应用领域的发展,又要重视传统工艺、传统应用领域的创新和革新。作为制造企业,必须在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按照优质、低耗、环保的要求升级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培育竞争优势,倡导诚信服务,促进企业发展。
"干燥设备市场好转,技术含量明显增加."
2004年以来,在全国化工行业发展形势不断好转的带动下,干燥设备市场形势稳定乐观,生产企业普遍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干燥设备的科技含量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为化工行业服务的干燥设备的显著特点是技术含量的作用日益突出。这与过去主要靠价格竞争来销售产品的情况大相径庭。其中,一些科技含量高、注重开发新产品的干燥设备生产企业效益日益提高;相反,一些技术含量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能力弱的企业开始效益下滑。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兰州芦苇干燥科技有限公司,在大型设备上有很强的生产实力,目前国内基本无人能及;山东田丽背靠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持,非常重视大型设备的研发。根据行业需求开发的大型专业成套处理设备自2004年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由无锡林州干燥设备厂、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林科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的喷雾干燥技术,不仅赢得了国内市场的青睐,结束了我国过去喷雾干燥机械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还打入了国际市场。
市场反应表明,化工行业期待干燥设备制造业按照高质量、低能耗、环保的要求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夯实应用研发基础。在技术方面,要加强自动化、测试、制造技术和材料外观设计的研究。在应用研发中,既要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又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既要重视新技术、新应用领域的发展,又要重视传统工艺、传统应用领域的创新和革新。应该说这是中国干燥设备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目前,国内干燥设备科技含量的提高正在产生可喜的成果。长期以来,国内干燥设备行业的特点是“今日观察”、“丛林今日观察”:生产规模小,进入门槛低,整体技术含量不高。全行业60%以上的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只有5% ~ 8%的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产品档次普遍偏低且雷同。
但现在,高科技产品正在催生干燥设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的出现。这很可能是这个领域将摆脱恶性价格竞争,改变企业小而散的现状,进行行业自然整合的信号。通过技术竞争,走强强联合、优胜劣汰的道路,培养出一个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或许指日可待。
此外,技术进步也将扭转目前国内干燥设备的出口局面。目前,我国干燥设备尚未形成出口规模,出口量不足总量的5%,且主要销往东南亚地区。但据权威预测,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几年中国出口干燥设备占总产量的比重将从5%提高到10%,出口市场也将从东南亚扩展到欧美。国内大型干燥设备制造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有望改善。
为什么干燥设备行业看不到“巨无霸”?
在化学工业、石油化工、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等。,有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除去水分,于是化学干燥设备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前,干燥设备主要从日本、欧美进口。1980年,中国第一家集体所有制干燥设备制造企业在中国第一家乡镇化工企业诞生的长三角地区开业。按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干燥设备制造领域应该有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但据记者了解,虽然干燥设备制造企业最集中的常州有300多家企业,但没有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6543.8+亿元,只有一家资质较老的企业在2002年首次达到6543.8+亿元的销售收入,前后也只有一次。其他好一点的企业一年卖5000万到6000万,一般企业卖2000万左右。而同期发展起来的地方民营化工企业有几十家,年销售收入达到几十亿元。
为什么差距这么明显?常州一家工科本科学历的烘干企业总经理告诉记者,长三角烘干行业的特点就是太小。关键是行业准入门槛太低,50万加10亩地就能建一个烘干设备厂。有一些注册的企业实际上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地址。通过关系和手段拿到生意后,他们马上成立了基层团队,招了金工和焊工,租了厂房,开始生产烘干机。这种做法在常州并不少见。这种现象叫做色散。所谓乱,是指一些技术不高的企业,什么都不说就能做,按照图样制造的设备,虽然质量差,却能以更低的价格卖出去。小就不用说了。在他看来,常州的干燥设备行业完全有可能通过竞争形成七八家大型企业。
是因为国内外市场没有那么大,常州20多年都出不了一家大型干燥设备企业吗?业内人士否认了这一观点。干燥设备的用途非常广泛,更不用说化工、石化、医药、食品等行业了。电子、军工、轻工、农产品加工、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等需求很大。,但国产设备技术含量不高,卖不出好价钱,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个行业的利润。一位老板无奈地说,去年钢材涨价,烘干设备本该适当增加,但一些小厂搅了一下。你65438+万就可以造这个烘干机,他说6万就可以了。拿到工作后,他本该用3厘米厚的钢板,却用了2厘米。设备的使用寿命肯定不会长久,只是用户不了解这方面的技术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要想做大干燥设备企业,必须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而国家标准的制定是重要的一环。据悉,目前国内干燥设备制造行业没有国家标准,即行业标准只涉及少部分产品,很多产品的质量只由客户决定,业内称为“客户标准”。一个独立的设备制造行业,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无法客观检验干燥设备的质量。而且目前只有一个全国性的行业协会是不够的。应尽快建立区域性、针对性的协会,如常州干燥设备协会,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在中国台湾省,某个行业一旦有7家以上的企业,就必须成立区域性的行业协会。浙江温州也成立了打火机协会,使行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常州干燥设备企业如此集中,有利于建立行业协会,规范企业发展。
选择干燥设备应考虑的因素
1.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形态、含水量、含水性质、结晶水、粒度、堆积密度、粘度、热敏性、软化点、相变点、触变性、毒性、腐蚀性、气味、易燃性、爆炸性、静电、透气性、结块、晶体或颗粒的易破碎性。...
2.材料的干燥特性——在建议的干燥条件下的干燥曲线、临界含水量和平衡含水量。
3.干产量要求和长期规划。
4.物料的商品价值及干燥效果对其的影响。如产品水分、污染、温度、磨损、粉碎、压碎、再水合...诸如此类。
5.对材料回收率的要求。
6.物料干燥的上下过程。(涉及进料和出料的状态方法)
7.材料或类似产品过去的干燥方法。
8.可用热源(煤、燃油、电、煤气、液化气和天然气)
9.安装场地大小,以及是否有特殊要求。
10.环境保护要求-限制粉尘排放、噪音、振动、气味、挥发物等。
11.可能投入的采购资金、当地劳动力、土地和能源价格。
12.用户的操作水平和维护能力。
13.当地年平均温度和湿度。
选择干燥设备的基本原则
每种干燥装置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每种材料都能找到几种能满足基本要求的干燥装置,但只有一种是最合适的。如果选型不当,用户不仅要承担不必要的一次性高额购买成本,还要在整个使用期间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效率低、能耗高、运行成本高、产品质量差,甚至设备根本无法正常运行。
以下是选择干燥装置的一般原则。很难说哪一项或哪几项最重要。理想的选择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时候妥协是必要的。
1.适用性——首先,干燥装置必须适合特定的物料,满足物料干燥的基本使用要求,包括物料的良好处理(进料、输送、流化、分散、传热、出料等。),并满足处理量、脱水量、产品质量等基本要求。
2.干燥速率高——仅就干燥速率而言,对流干燥时物料在热风中高度分散,临界含水率低,干燥速率高。而且同样是对流干燥,不同的干燥方式临界含水率不同,所以干燥速度也不同。
3.低能耗——不同的干燥方式能耗指标不同。一般传导干燥的热效率理论上可以达到100%,而对流干燥只能达到70%左右。
4.节省投资——同样功能的烘干设备有时成本相差很大,应选择最低的。
5.低运营成本-设备折旧、能源消耗、劳动力成本、维护成本、备件成本...和其他运行成本应尽可能低。
6.优先选用结构简单、备件供应充足、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的干燥装置。
7.符合环保要求,劳动条件好,安全性高。
8.在选择类型之前最好进行材料的干燥实验,了解类似材料已经使用过的干燥装置(优缺点)往往是有帮助的。
9.不要完全依赖过去的经验,注重吸收新技术,听取专家意见。
行业内没有,复制粘贴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