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题目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探讨。
1.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问题探讨/A-zggxq200208019.html
2.ki.com.cn/Article/CJFDTotal-SCXH200815129.htm中小企业融资探讨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探讨
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企业自身、政府政策和社会金融环境的原因,融资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本文从民营企业自身、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论述了融资现状、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融资对策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企业自身、政府政策、金融环境等原因。货币资金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货币资金的现状、原因及政策。
关键词私营企业;货币基金的现状;原因分析;货币基金政策
文献评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世纪之初,在“技术创新全球化”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准备,正以新的目标、新的组织、新的结构和新的动力步入全球分工体系,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撑点。
然而,民营企业的深入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有的甚至形成瓶颈。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大多不是很有钱(没有足够的可用资本),所以投资相当有限;同时,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资本的积累,资本基础相对薄弱。民营企业积累速度慢,不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容易错失发展良机。其次,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市场前景很好。只要注入一定的资金,企业就会有更大的发展。从财务特征看,民营企业在资产结构中房地产较少,经营规模相对较小,货币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较小,人力资本比重相对较大;业务增长良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但这类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较大,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财务上很难准确评估和确认。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融资。没有资本的融资,就没有民营企业的大发展。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乃至成败,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中国经济质量的提高,都将是巨大的损失。“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获得的正常资金总额不到银行贷款的2%。在直接融资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的民营企业仅占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20%左右,在债券市场的份额几乎为零。”由此,私营部门的蓬勃发展与其融资能力规模形成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矛盾。
因此,要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让民营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和营销,使其优势项目得到有效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使企业承担融资成本的能力大大提高。此外,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的释放,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融资水平,实现良性循环,促进双赢的效果,让民营企业得到。本文从社会金融环境、政府和企业三个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原因和对策,提出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析了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和融资难的原因,并加以解决,以期使社会金融环境、政府和企业形成清醒的认识,创造优良的融资环境,大力拓展融资渠道,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实质性提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946年6月,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向1946波斯顿科学企业家基地进行了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开始。在此之前,斯坦福大学校长戴维·斯塔尔·托夫丹(David Starr Tovdan)向现代电子研究的创始人李·德福雷斯特(lee deForrest)的三极管实验投资了500美元,洛克菲勒也开始资助新的风险投资。20世纪60年代末,风险资本投资于半导体行业,20世纪70年代投资于生物技术和个人电脑。80年代投资计算机工作和网络行业;90年代投资互联网商业化和通信行业。进入中国,80年代中期,在这十八年间,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孵化了很多民营企业,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65438到0989,国际数据集团(IDG)的太平洋科技风险基金(PTV)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开展风险投资的国际机构。1992,“中国太平洋科技创业基金”(PTV—中国)正式成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外国风险投资机构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1996,165438+10月,张朝阳获得麻省理工学院(MIT)三位教授22万美元风险投资,成立爱特信电子科技公司。
与此同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为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纷纷探索在资本市场设立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二板市场的建立是在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的课题中提出的。从1985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众创”成立至今,已经有超过100家公司。1998期间,林祖继、邵汉青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与运作》中提出,资本市场的发展要与金融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挂钩,提出资本运作和生产经营要“两个轮子一起转”,如何培育和完善政府、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才能参与香港资本市场,给人以启示。2000年,杨、与合著《二板市场上市之路》,对二板市场的建立和运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1中国证监会决定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同时在深交所设立高新板块,单独编制股指,单独展示行情,为科技型民营企业发行上市营造更加有利的政策氛围。
日本最早于1937成立了地方企业信用担保协会,1958成立了全国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池和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联合会,形成了中央和地方* * *承担风险、担保和再担保(保险)相结合的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随后,美国、德国、加拿大分别在1953、1954、1961开始实施此类信用担保制度。截至8月底,世界上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其中日本最为成功。1999年6月4日,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中经贸中小企业[1999]540),这标志着以落实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意图为目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式启动。自上海银行与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于1996年底联合成立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金以来,在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以及融资服务社会化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月8日,1998,镇江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正式成立。2000年初,上海银行和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副司长迪娜、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教授等专家商定,利用2001上海石油输出国组织中小企业部长级会议的机会,编写一套关于中小企业与金融的丛书,主要关注中小企业特别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和金融问题。李扬提议建立中小企业银行并设计其运作方案。同时,张利生和蒂娜建议改善中小企业。
在政策支持方面,美国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并开始实施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977实验的小企业投资创新研究计划SBIR。1982年,美国通过了《小企业创新与发展法》,明确规定年研发支出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联邦机构必须拿出其R & :D 1.25%的资金用于支持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开发活动。65,438+0,992年资金初始占比逐渐上升,65,438+0,997年增至2.5%。其他还有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小企业研究和研发目标计划、对广大企业的资金支持等。
在中国,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小企业投资法》及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准则》、《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和管理办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及趋势预测
本文描述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指出民营企业产权不清晰、管理水平低是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并分析了政府监管与声誉的内在关系。同时,银行的制度歧视和管理体制制约了融资的发展,造成了不愿贷款给民营企业的现象。与此同时,金融中介机构的缺乏,政府法律法规执行不力是融资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包括政府对证券市场的严格控制,对民营企业不利。
然后,本文提出了融资三个方面的九条对策,并针对每条对策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些对策包括:重建企业声誉;做出正确的融资决策;加强银行体系改革;加大金融中介机构的建设;成立创业中心;吸引风险资本;发展融资租赁业;实施债转股;扩大证券市场;加强政府的立法执行力。重点分析了信托集团管理、债转股策略和证券市场融资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管理的缺失导致诚信的缺失,外部中介的缺失使得企业融资乏力。并提出了企业的信用管理模式和发展融资租赁、债转股的策略。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经济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到2005年,中国承诺逐步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地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限制,允许其向外资企业、外国自然人、中国企业和中国自然人提供金融服务,包括消费信贷、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证券交易等。,这将导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快速增长和投资方式的多样化,这将为民营企业大量利用外资和促进中国国内金融提供新的机遇。同时,政府的立法执行力度将会提高,中国二板市场将会建立,这将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民营企业将摆脱融资难,迎来民营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又一个春天。
注意事项:
(1)张,石,李红: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企业经济》2003年第2期,第64页
参考资料:
[1]李波:中国股票市场ⅱ类投资的货币分析,《市场与发展》,2003年第3期。
[2]邹传泰:债转股的财务效益分析,经济与管理,1,2003
[3]朱邦复:企业间债转股,企业管理,2002年第5期。
[4]小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分析,《市场与发展》,2003年第2期。
[5]李树成、刘长庚、褚二明等。《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
[6]康,柴菁菁: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对策与建设,经济与管理,2003,第1期。
[7]邓,,周长新: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模糊综合评价,企业经济,2003年第2期
[8]欧江波,欧:美国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及其启示,企业经济,2003年,第1期。
[9]邓,于:民营企业股权优化与稳定机制研究,《现代经济讨论》2003年第3期
[10]王婷: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企业经济》,2003年第2期
[11]曾,:多方努力打造中小民营企业共赢融资格局,《企业经济》,第1期,2003。
[12]小霞:整合创新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企业经济》,2003年第3期
[13]华爱美。信用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课题,《企业经济》,2003年第2期。
[14]张,石,李红: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企业经济》,2003年第2期。
[15]张刚,: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3期
[16],王,:中小企业创新与融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7]方,Tina: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8]锁定箭头: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林祖基,:资本市场融资与运作,海天出版社。
[20],杨·:二板上市之路,湖南人民出版社。